路透
北京7月20日 - 穆迪最新发布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称,中国已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这将促使中国在未来十年提高全国能源效率,但各省份实施碳转型的速度将不均衡,北部省份面临信用风险。
河北和
辽宁等北部工业大省将可能更难实现这些目标。
报告称,虽然大部分省级地方政府已将碳
减排纳入工作计划和2021-25年五年规划,但很多地方尚未制定具体的目标。报告认为原有高碳行业或煤炭开采业务规模较大,且财政和国企实力较弱的省份将最难承担碳转型的成本。
决策部门将制定各省年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目标。根据媒体报导的一份国家能源局
政策草案,除
西藏外,其他所有省份都将收到从现在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
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年度目标。草案要求所有省份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至少达到40%,不过考虑到各地当前的能源结构,其实施步伐有所不同。河北和辽宁等北部工业大省将可能更难实现这些目标。
报告提到,迄今为止只有少数省份发布了详细的碳转型计划。最详细的碳转型计划来自更发达、能源效率较高的省份。例如,
浙江计划提高太阳能发电和风电装机容量,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2019年的20%提高到2025年的24%。
“只有少数省份明确了碳达峰时间,关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公布更是寥寥无几。一些地方政府仍在增加煤电装机容量,这也令地方碳转型形势复杂化。”报告称。
化石燃料敞口较大的
碳排放大省转型将更为困难。随着部分不可再生能源投资成为废弃资产,相关省份的长期债务和或有负债负担可能会加大。最容易受到冲击的省份可能是
内蒙古、
陕西和
山西等产煤大省,这些省份生产的煤炭目前大多销往国内其他地区,并且其财政状况较弱。未从化石燃料供应链中成功转型的地方国企将更加依赖地方政府支持,其资金状况可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完)
发稿 沈燕;审校 杨淑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