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的历史
碳交易是温室气体
排放权交易的统称,这里的温室气体是在《京都协议书》要求
减排的6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等。因为二氧化碳是这些温室气体中排放量最大,对环境影响最大,因此,就以碳交易来指代这些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
碳交易基本交易原则是,排放量大的一方通过支付排放量小的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度,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因为各行业各个企业排放量、技术的差异,导致了各企业治理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差异,这种成本差异也就意味着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进行交换;因此碳交易就是以
市场机制来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等气候
问题。
碳交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在日本京都签订的《京都协议书》,其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应对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不断恶化的全球气候问题而诞生的。其中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
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
《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最主要的减排方式包括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以及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根据Refinitiv发布的2020年碳交易回顾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增长了近20%,达到2290亿欧元。这标志着2020年已经是全球碳交易市场连续第四年创纪录的增长,同时2020年
碳市场已经超过2017年的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