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风口”
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近日正式上线交易了。市场运行初期,交易集中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以开展配额现货交易为主。目前覆盖的首批
电力控排企业一共2000多家,约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
从市场的交易情况看,全国
碳市场整体成交较为活跃,而
排放权价格也是连续多日上涨。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易主体进入,该市场背后将蕴藏巨量市场空间。据国信证券预测,全国
碳交易市场初期年成交额可达约100亿元,至2030年全国碳交易市场交易规模或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碳交易正处于“风口”,而监管在
政策上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相关基础服务和融资的支持。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在7月1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目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余额达到12.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3%,其中绿色
交通、可再生能源、
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占比超过70%。“按照绿色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亿吨,
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亿吨。”
对于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叶燕斐表示:“要加大创新力度,碳排放权将来作为有效的抵质押品,可为银行扩大融资提供重要的质押基础,可以探索。”
实际上,支持
碳金融的地方政策也在陆续出台,并从业务层面推进业务。据悉,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发布了《践行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
碳中和行动倡议书》,涉及到了银行信贷、发债、资管、资产证券化等等方面。
对于碳排放权融资,倡议书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到碳市场中。“积极参与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创新碳排放配额抵质押融资、掉期和远期交易、配额证券化、碳场外掉期、碳债券等碳市场交易品种。”
“随着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提出之后,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市场规模会很可观,对银行来说是难得的机遇。目前银行在该市场的业务量并不大,大部分银行还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产品。”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