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一周有余的全国碳
市场走向吸引着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7月16日上午,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
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截至首日收盘,全国碳市场收盘价较开盘价上涨6.73%,当日累计成交量达410万吨,成交额超两亿元。
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价格已连续5日上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7月23日CEA开盘价为56.52元/吨,收盘价为56.97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2.61%,较首周上涨11.20%;当日CEA总成交量112000吨。
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在前几个交易日表现平稳,碳价连续上涨。不过,更多人关心的是其中长期发展趋势。围绕中长期碳价变化的
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从整体来看,一个基本的共识是,碳价的形成主要受供需关系影响。美国环保协会
北京代表处全球气候总监赵小鹭分析认为,从供给方面来看,碳市场属于
政策性工具,配额分配相关政策和细则的确定以及跨期存储等相关规定,对碳价将会产生较大影响;从需求端来看,碳价还会受到宏观经济、能源价格、未来投资预期等多方面影响。
基于上述供需关系的逻辑,部分专家预测,碳价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要给重点排放企业和行业时间,前期碳排放配额下发充足,能基本满足大多数企业生产排放需求,因此交易动力不足,而未来配额有可能会进一步缩减。此外,当前中国碳市场碳价远低于欧盟市场,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下碳
减排压力较大。综合来看,供需的此消彼长状态下,未来碳价有不小的上涨空间。”一位关注碳市场多年的业内人士表示。
正是这种后期配额价可能上涨的预期让部分交易主体产生“惜售”情绪。应当看到,尽管前6天碳价连续上涨,但交易量较低。与第一天410万吨的交易量相比,后续一周内每天交易量徘徊在十几吨。全周5天内CEA总成交量为729000吨,总额不及首日的五分之一。
对于上述情况,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碳价上涨绝非必然。他同时提醒市场主体,影响碳价的因素是多元的。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部分人认为碳价将会持续上涨,但对于目前我国的碳市场而言,短期内需要综合考虑减排效益与控排企业的成本压力。”鲁政委解释道,长期来看,碳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的利率水平、经济增长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也包括碳市场本身的制度设计,如配额总量、碳价调节机制等因素。从欧盟碳市场的经验来看,其碳价也是长期呈现波动状态。
在采访过程中,包括鲁政委在内的多名专家都表示,替代技术的应用可能会让碳排放出现一个骤降,不能认为碳排放只会线性变化。“从目前来看,
碳减排的压力的确很大。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有利于企业重视
节能减排工作,形成稳定的减排预期。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都可以提高能效,未来的减排需求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鲁政委表示。
“碳价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碳价过低,将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价过高,也将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实际上,各国也会建立相应的调控机制,避免碳价过高或过低对市场造成冲击。
就国内情况来看,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
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生态环境部可以根据维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建立市场调节保护机制。当交易价格出现异常波动触发调节保护机制时,生态环境部可以采取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使用方式等措施,进行必要的市场调节。这意味着碳价更有可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