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我国正式启动
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截至7月30日,全国
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595吨,累计成交额约2.99亿元,近半个月来成交额增长42%。总体来看,我国
碳交易市场呈现交易活跃,价格稳中有升,运行平稳的态势。
优化企业投资决策,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野蛮生长
在业内专家看来,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运行首先可以助推企业
减排技术革新。
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国际水电协会水电可持续评估理事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委员会轮值主席施国庆教授表示,碳交易市场的成立,打破了长期以行政配额方式控排、企业减排动力不足的被动局面,建立了减排的全域市场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可以激励更多企业充分考虑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碳成本”后的“精打细算”,优化企业投资决策,一定程度遏制了高能耗、高排放项目野蛮生长。
“另外,对于配额富有企业,通过
碳指标出售,可以回收
节能减排的人才、物力投入成本,增强企业绿色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驱动力;改善企业绿色发展形象,提升企业产品绿色
认证达标水平,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在消费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 施国庆说。
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锋认为,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的日益成熟,对于推动能源企业
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指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借助市场力量将环境转化为一种有偿使用的生产要素,将碳排放权这种有价值的权益性资产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企业会率先进行减排,并将多余的碳排放权卖给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并获取额外收益,这将提高减排资源配置效率,倒逼企业进行减排技术革新。”
李锋进一步指出,
碳减排成本、超额碳排放成本、购买
碳配额的成本与超额排放生产带来的收益等因素将影响企业供应链决策,他们可能会重新考虑供应商能耗
问题,更加重视产业链韧性与科技创新基础,而不是价格优先。
同时,这也被视为我国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碳关税”壁垒的一项重要举措。7月1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计划提案,特别提出将对来自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主要包括
钢铁、
水泥和化肥等征税。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提议,2023年至2025年为“碳边境税”实施过渡期,“碳边界调整机制”拟从2026年开始实施,碳关税呼之欲出。
“长期以来,欧美为平衡对华贸易,不断挑起贸易争端,特别是在全球致力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欧盟考虑实施碳关税,中国作为‘高能耗’产品出口大国,一旦碳关税征收范围扩容,将受重大影响。”李锋指出,碳交易上市正当其时,一方面将提高碳价格上涨预期,变相将加征的“碳税”留在国内。另一方面,潜在的利益可以调动大量的企业、资金和人员参与碳减排,推动外贸产业积极探寻“低碳”发展新途径,以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提升我国外贸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