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时间,远少于发达国家50年至70年的过渡期。这意味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在短时间内完成全球最大的碳排放降幅。这无疑是巨大挑战
为了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中央多次强调要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地方政府、各行各业也积极响应。要打好这场硬仗,必须实实在在地把“减碳”任务落到实处。但眼下,部分地区却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的苗头。
啥是运动式“减碳”?简单来说,就是把“减碳”当作短期内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通过发起轰轰烈烈的“运动”来落实目标,而不是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这种“减碳”通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用力过猛,超出当前发展阶段,制定不切实际的行动方案;一种是用力不够,口号喊得响亮、声势造得热烈,却不见实效。
例如,有的地方还没协调好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片面强调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计划,甚至为超前追求“零排放”,将有关企业“一刀切”地全部关停。这种做法看起来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这种心态驱使下,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见到高耗能企业就如临大敌,而对打着低碳旗号的项目又不顾实际地开绿灯。比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只想着让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大干快上,忽视了电网系统有限的调峰能力,导致“弃风”“弃光”等
问题加剧;有的流域以发展清洁能源为名,不加限制地低水平建设“小水电”,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不利影响。
一些地方表面上高喊碳达峰、
碳中和口号,背地里却对“两高”项目来者不拒,甚至想抢在碳达峰之前把“两高”产业发展起来,冲一波GDP。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