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事宜全球一盘棋,“
碳中和”也不例外。2020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全球45个国家做出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的承诺。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提出气候中性或净零排放目标(信息来自Climate News)。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和中国央企,如海德堡
水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全球鞋领导品牌Crocs等纷纷提出了具体的
减排计划。英国是第一个以立法形式明确零
碳排放的发达国家。2008年,英国《气候变化法案》正式生效,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最发达的G7国家中,法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承诺在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
发达国家在做出气候中性承诺的时候,发展阶段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向服务业过渡,人均GDP也位列高收入国家行列,因此这些自主承诺的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过渡的时间整体上快于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些小型经济体,特别是以旅游和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已经是“碳负”或“净
碳汇”国家,如不丹、乌拉圭等。而像中国这样人口超过14亿,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人均GDP刚迈入1万美元门槛,还未到达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仅30年。即便是发达国家日本也是在2019年4月才提出2070年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如何给这些没有搭便车,自主做出较大贡献的国家以正反馈和激励,同样是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与协调应该考虑的
问题。
然而国际气候治理规则尚未正式确立,全球碳排放总量的确定及配额分配,以及交易机制等问题还悬而未决。“碳中和”、“气候中性”等承诺,大多数国家出于自主承诺,属于软约束。但《巴黎气候协议》缔约国中还有少数未积极做出自主承诺的国家。因此除了无法避免的发展差距,全球气候治理中存在搭便车现象,未承诺国家对承诺国家搭便车,后来者搭先行者便车。目前欧盟提出碳排放边境税,一定程度可以使全球主要国家碳排放软约束变成环境硬约束。但若气候中性缔约先行国提出的碳关税或
碳减排要求过高,对其它国家造成不切实际的负担,最终也不利于碳减排承诺国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的推进。因此,碳中和搭便车现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