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外防“搭便车”,内防“运动式”

2021-8-9 11:02 来源: 财新网 |作者: 吴金铎

全球碳市场建设及中国碳交易系统


  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是一个基于市场节能减排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标的称为“核证减排量(CER)”。1997 年,全球100多个国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提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2005 年,《京都议定书》生效,碳排放权正式成为国际商品。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发达国家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因此碳排放权交易是鼓励节能减排的一种补贴方法。一个国家一般首先明确市场碳排总量,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配额。但企业之间的单位减排成本是有差异的,有的可以通过减排技术获得更多的碳排放权。有的节能减排技术不够先进,由于生产目标需求必须通过市场进行碳排放权的购买。纳入碳交易体系的公司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个单位的碳排放配额。企业可以获取或购买这些配额,也可以和其他公司进行配额交易。政府遵循“总量控制与交易”原则,可通过碳交易系统的设计以对碳市场进行调节,从而间接控制该国的碳排放。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功能和定位,按照中国央行副行长范一飞的介绍,“碳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负责进行资金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碳市场不仅满足当前交易市场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基于碳价格信号实现投资跨周期研讨、风险跨周期管理,属于典型的金融功能”。

  欧洲气候交易所为目前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碳交易所,也是碳交易最活跃、交易品种最丰富的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以欧洲碳排放配额期货交易为主。其产品的交易单位一般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或千吨二氧化碳当量。从碳排放交易所交易品种来看,欧洲市场成熟,交易标品种齐全。7月16日,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上线,平均成交价每单超过51元人民币,远低于欧盟碳价60-70欧元的水平。2011年以来,中国在北京、上海等7个地方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7月16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启动,发电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首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粗略估算,目前中国的现货和期货交易金额大约在600亿到5000亿元。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可能取代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中国碳排放权的来源:一级市场一般由各省发改委初始发放配额,分为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有偿分配附带有竞价机制,遵循配额有偿、同权同价的原则,以封闭式竞价的方式进行。二级市场是企业或投资机构进行交易的市场。中国各试点配额交易以风电、沼气利用、光伏、水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项目为主。

  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后,2017年12月,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是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按照全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碳市场纳入的控排企业,一般为年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重能耗重污染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来可能将覆盖冶金有色建材、化工、航空等行业,预计将有更多企业纳入到碳市场。由于处于发展初期,中国碳排放市场和碳交易市场在有效碳价格形成,扩大机构参与基数、碳核算系统及碳交易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碳排放激励机制,碳交易市场配套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