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海洋碳汇能力 助力碳中和

2021-8-10 12:13 来源: 光明日报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当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宣布了更具体的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不仅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与决策依据。当前,如何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统筹推进,成为中国实现碳中和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以及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共同合作完成的《蓝碳:健康海洋的固碳作用》,着重分析了海洋的碳汇功能,提出了蓝碳的概念。报告提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和红树林等在内的海洋生态系统固定了全球55%的碳,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碳储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教授团队也提出,不仅海岸带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能够固碳,占海洋生物量90%以上的微型生物因其在海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环境净化甚至在海底沉积成岩及海底成油成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固碳储碳能力更加突出。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广阔的海域拥有河口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各种海岸类型以及红树林、海藻、柽柳林和盐沼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辽阔的陆架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雄厚的海水养殖业和扎实的海洋碳汇科研实力,表明我国拥有较大的海洋碳汇发展潜力和现实基础。增强我国的海洋碳汇能力,促进实现碳中和,亟须改善我国海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环境功能,在海岸带及近海形成科学、可持续的碳循环系统。一是陆海统筹,加强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形成政府间相互协同、公众有效参与、社会组织深入协助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二是修护滨海湿地、改善海洋生态系统,继续实施最严格围填海管控措施和严格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海岸带保护和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三是加强海洋碳汇机制与能力的科学研究,整合海洋生物、海洋生态、遥感、经济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力量,完善海洋碳汇基础理论,建立蓝碳分类核算标准体系,评估蓝碳储量和排放的综合方法,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升各海域碳汇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二

  理论上,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也是一个纠正负外部性的过程,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均是市场失灵形成的负外部性问题,均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同时,提升海洋碳汇能力过程中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如气候变化引致的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海岸侵蚀等,这些损失是社会资本难以承担的,需要制定专门的公共政策,在尊重并维护海洋的自组织性和演化规律的同时,充分挖掘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储碳潜力,提升其碳汇能力。

  具体而言,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蓝色碳汇补偿专项基金,加大海洋增汇项目与工程的财政支持力度,打好提升海洋碳汇能力的生态基础。我国应继续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巩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效果,扩大“南红北柳”湿地修复、“生态岛礁”等工程支持的范围与力度,积极恢复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形成“海滨沼泽湿地—潮间湿地—浅海湿地”为整体组合的高质量的海洋碳汇体系,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可以通过实施蓝碳产业发展财政奖补政策,引导海洋碳汇资源产业化。围绕海洋碳汇的生产、开发与贸易建立健全产业链条,为蓝碳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程提供经济基础,促进海洋碳汇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可采用蓝碳产业引导基金、财政专项奖励、减税降费、海洋碳汇生态补偿等政策,让经营者获得进行海洋碳汇活动的收益,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柽柳林、海草床和盐沼等海洋碳汇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发展低碳养殖、人工鱼礁等海洋碳汇产业,进一步推动蓝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营,提升蓝碳系统的经济效益。在金融政策方面,提供海洋碳汇产业发展专项信贷,降低蓝碳产品开发的信用成本、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围绕蓝碳排放权及其交易,引导金融机构尝试开发融资、保理、资产管理、基金等金融产品,为蓝碳交易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研究开发远期、期货、期权等蓝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工具,为推动海洋资源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提供金融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加强海洋碳汇的国际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我国科学家发起了“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得到国际同行积极响应。截至?2019?年,已有?14?个国家的科学家代表签约实施?ONCE。2020?年已有若干?ONCE?同行获得所在国/所在地区资助。作为海洋碳汇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倡导者,中国更应深入开展蓝碳环境监测、蓝碳数据收集、蓝碳科学研究等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协同创新,加快海洋碳中和核算机制研究,开展全国海洋碳汇监测、调查和评估,建立和完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碳汇工程技术体系,通过?ONCE?推出中国科学家领衔制定的国际统一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海洋碳汇国际交易体系,共同推动全球蓝碳资源产业化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杨林,系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