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运动式“减碳”对大宗商品影响几何

2021-8-10 14:01 来源: 期货日报 |作者: 谭亚敏

先立后破 有序推进“减碳”工作


  进入8月,市场上最“潮”的词儿莫过于运动式“减碳”。近期,不少行业都在讨论,何为运动式“减碳”?运动式“减碳”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纠正运动式“减碳”对大宗商品有哪些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期货日报记者采访了行业的相关人士。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彰显了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也被列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但随之而来一边是各地“减碳”风潮正起,一边是大宗商品频频涨价,如何统筹好碳达峰、保供稳价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有行业专家认为,在碳中和战略稳步推进的风口,中央发出纠正运动式“减碳”,可谓恰逢其时。那么,何为运动式“减碳”呢?

  银行监管部门人士李庚南指出,“运动式”实际上是运动式治理的代名词。运动式治理指的是“治理主体运用自身资源,打破常规程序,对社会重大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的方式”。运动式“减碳”显然是运动式治理模式在政府部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表现形式。

  具体表现有二:一是从组织管理视角出发,通过调动、整合各部门政府资源,集中力量减排,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推动高碳企业压缩碳排放,以求在短时间内实现“减碳”效果。这种“减碳”模式往往过犹不及,表现为减排力度不顾现实条件,因用力过猛或方式简单粗暴,给碳排放的市场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伤害,甚至滞缓整体经济。二是从社会动员的视角出发,通过召开会议、论坛等形式,建立起政府与社会间围绕“减碳”的对话机制,为碳减排造势。表现为典型的形式主义,将推动“减碳”停留在口头上,虚喊口号、蹭热度。当然,实际中,运动式的“减碳”更多的表现为前者。

  实际上,运动式“减碳”的两种反应,正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所言,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当前,“过”和“不及”的表现都存在,因此制定全局的、长远的行动方案尤为关键。

  据了解,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减碳”浪潮正席卷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末,已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布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但与此同时,也有个别地区出现空喊口号、蹭热度,或“一刀切”、过度超前行动等运动式“减碳”苗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直言,个别地方出现的缺乏统筹安排的运动式“减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部分大宗商品显著减产、严厉限产的市场预期,助推商品价格上涨,使产业链上的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申银万国期货有色金属高级分析师侯亚辉告诉记者,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双碳目标”进行了明确的正本清源。针对二季度国内工业品价格预期博弈下的通胀上升问题,会议明确提出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并且更加强调“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碳中和契合高质量发展理念,是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但不可操之过急。应制定全局的、长远的行动方案,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快推进新能源发展、电力体制改革、碳排放权交易等多方面工作,夯实“减碳”工作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减碳”工作。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