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8月13日,新浪财经
碳中和高峰
论坛隆重启幕,王忠民、付鹏、赖晓明、朱丽红、李一梅等30多位经济学家、投资大咖为您深度解析“绿色未来”,在金融
市场的范畴内,将探讨碳中和的发展与机会,以期对未来
政策、监管路径和投资机会等有针对性地解读,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了解碳中和,融入碳中和。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针对“碳中和的金融逻辑”话题致辞从“
碳金融”、“碳价格”、“
碳市场参与方”、“碳市场资源分配”等方面解读碳中和未来投资机会。
王忠民表示,我们在这当中推出了碳中和的金融逻辑,就在于创造、实施、形成、运行,有效运行
碳排放交易权的市场,让它把这种金融逻辑渗透到、运行到碳在碳中和目标当中的方方面面的每一个行为主体、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个人的行为当中。而宏观主体就是确定它的总量目标,确定它的规则,确定它的测量,测定它的确认,测定它的奖惩,这样一些制度的推出和制度的保证,这是我们今天要推出的第一个逻辑,就是碳中和的金融逻辑。
全文如下: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碳中和的金融逻辑”。
我们大家都知道金融是配置跨时空下的社会资源,以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来解决社会经济
问题。如果低碳、零碳要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目标,我们就必须依靠金融逻辑来解决它,来实现它,来实施它。
我们先从历史上金融解决的重大历史逻辑来看看碳中和必须在金融逻辑下得以实现。如果相对于传统社会,在工业社会的时候,我们找到了金融的固定收益、金融的债券、金融的间接融资、金融的所有在杠杆率的角度当中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配置社会经济资源,这个时候使得工业文明、使得制造业、使得整个的社会经济在这样一个金融逻辑当中突飞猛进、充分发展,资源配置的效能在杠杆的角度得到成长、发展和变化。
我们在向后工业社会或者我们今天称之为“数字化时代”,当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金融的逻辑就成为了在后工业时代的直接融资,特别是以权益资本的私募股权、天使投资和VC投资和证券化,不仅把资产证券化,把收益权证券化,还把未盈利的早期的资产收益权也证券化,这就是注册制的有效实施。
当我们在一级市场有了直接融资的庞大的市场、资本的流动、资本的投资,在二级市场当中也有了全社会资本的再选择、再流动、再配置,从而促进了社会在权益资本的角度不断地向高效率、向创新、向进步、向成长去发展。
在这其中我们会举出知识这样一种过去不被金融所介入的一个市场工具,我们突然发现可以用专利的逻辑,专利可以估值,估值可以转让,可以在转让期间内获得资本的追逐和流动,从而实现知识通过专利这样一种工具,通过专利市场来促进投资与知识界、投资与知识应用的发展和进步的资本涌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当然我们在专利消失在它的交易权力之后就可以普惠地、不收费地加以实施和应用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主要的社会机制是用金融和交易的逻辑在专利的基础之上实现金融交易市场,从而推动现在知识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当中的真正发展和应用。
回到碳中和这个主题,如果全球的、一个区域的一个国家的碳排放,从这个角度,我们过去出现最典型的问题是“公地悲剧”。公地悲剧是说一个没有所属权力,一个没有总量控制,一个可以随意环境碳中和的状态下,大家会追逐于碳中和,而把社会成本留给社会,私人成本变为个人和企业的收益。
怎么才能把这个东西变成一个可收费的、可奖惩的、变成一种可交易的资产呢?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经济学市场金融逻辑要解决外部性,过去的不可定价、不可估值、不可交易,要产生一种金融工具来把它可估值、可交易、可奖惩、可配置,从而就会出现在金融逻辑解决碳中和当中的基础的社会逻辑和社会制度选择。当我们在这当中寻找到这样一个逻辑的时候,这就是碳
排放权的交易市场。有了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任何一个碳排放,任何一个
减排的进步,在技术、在商业应用和在社会实践过程之中,都可以给它估值。碳排放的就要增加它的成本,
碳减排的就会增加它的收益,把这种收益权和成本估值的确定落实在碳排放的交易市场当中,从而使得减排成为一种收益,从而排放成为一种成本的时候,在社会经济的交易市场当中奖惩逻辑就在所有的微观主体、所有的社会组织当中,变成了一个可交易、可盈利、可惩罚、可成本化的一种行为的时候,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快速地发展,就可以推动双碳目标,特别是碳中和目标有机的运行。
所以,我们在这当中推出了碳中和的金融逻辑,就在于创造、实施、形成、运行,有效运行碳排放交易权的市场,让它把这种金融逻辑渗透到、运行到碳在碳中和目标当中的方方面面的每一个行为主体、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个人的行为当中。而宏观主体就是确定它的总量目标,确定它的规则,确定它的测量,测定它的确认,测定它的奖惩,这样一些制度的推出和制度的保证,这是我们今天要推出的第一个逻辑,就是碳中和的金融逻辑。
在金融逻辑之外一定还有其它的逻辑,比如用号召、建议、推广来改变企业和个人和社会组织的碳的选择、碳的消费、碳的排放。当然这个逻辑当中跟他的利益可能没有直接的关联,从而没办法有效地彻底改变他的行为。还有税收的和其它方面的逻辑,也可以增加成本,甚至用补贴的办法增加它的收益,但是这样可以做到的社会空间和社会逻辑没有用了金融逻辑渗透到任何一个主体、任何一个个体、任何一个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普遍性和普适性,来得金融价值化和减排的价值目标。
我们把碳中和当中的“和”做一个不同层面的解读,在中国的哲学当中,“和”是一个重大的哲学思维逻辑,其中最重要的是“和而不同”,那就是在和的理念当中有不同的行为主体、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可以合成一个整体当中的总量的融合当中,还可以有它们之间的包容和存在。
如果我们把和而不同变成数学逻辑的时候,我们在加法里边可以把无数个小的东西加在一起,使和的逻辑、和的总量增大。如果我们在加法里边引入“-”号的话,那就是说负的东西在和当中,如果你能够有更多的正的东西弥补,负的东西可以存在,但是必须有正的东西来弥补你的数量。只有总量得正大于总量得负,和的结果才能表现出总量最后的结果是正逻辑得以出现。如果把和变成一种数学的函数的连续性,那就是我们在资本投资、生产能力形成、碳减排、社会经济结果当中,会形成相互之间不同的和的逻辑维度当中,可以保持着它们之间的平衡,这个时候几条函数曲线会向着一个方向,特别是几条函数曲线不会出现断裂,而断裂会是某一个经济逻辑因为其它特别中断性的逻辑变化的时候发生断裂式的市场,这个时候市场的价格、市场的资源配置会发生紊乱。
如果拿次方逻辑来表达,每一个社会行为主体,即使是个人的消费行为,当然更主要是企业的生产行为、企业的原材料的使用、企业的技术和企业用电绿色的来源等等,任何一个方面,如果用次方的逻辑去看,每一个微观主体能够在微小的次方当中做正能量的贡献的时候,次方逻辑越大,得到的社会的总量的结果就越优;而每一个次方逻辑的基数越是负值的时候,得到的总量的负面的规模就越大。这个时候我们说改变每一个微观主体的正的减排行为,用数学的次方逻辑可以表达出来。
现在我们把所有的数学逻辑、哲学逻辑变成一个金融逻辑,只有一个东西金融化,你投资它,如果能够减排,你除了原有的投资的资本的增值之外,你会有真正的社会的第二收益曲线——减排的收益曲线。如果原有的碳排放,你在社会经济当中还要使国民经济、会社会消费没办法离开的时候,你就必须从碳排放市场当中购买到碳排放权,你才能存在,这个时候就加大了你的成本,加大了你运行的代价,这个时候我们在加减乘除、次方的逻辑当中就找到了在碳市场当中的交易逻辑。
我们现在回到现实,如果金融逻辑是解决低碳、碳中和的必不可少的市场机制的时候,我们放到现实过程之中,看看几个历史经验的总结。
我们在碳排放权的交易当中,在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之前,形成了8到10家的地方交易的市场,但是我们当时地方交易市场当中相互之间参与的企业的数目很少,参与的社会的颗粒度不够,以至于当时形成的价格只有每吨碳排放权20多块钱的市场价格形成。在这个逻辑当中,从来就没有完成我们有效的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资源配置、社会资源发动和奖惩的激励惩罚相容的社会制度,以至于我们把过去这段时间基本上有效的利用没有加大到真正的金融逻辑得以实现。
7月份我们完成了碳排放权的全国统一市场,当这个统一市场一旦形成,我们发现只经过十多天运行的时候,它的价格已经比原来分散的几家的碳排放的市场当中翻了一番,今天我们每一吨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已经到了50—60元之间。这就是市场越大,参与者的数量越多,碳排放权的价格发现机制、形成有效价格的机制得以充分实现。
我们进一步说,如果这些碳排放权是无偿地配给的话,依然不能有效地发现市场价格。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要把一个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真正变成一个真正有效运行的碳排放市场当中,有两点逻辑必须尽快地加以推进。
第一点逻辑是碳排放权不能无偿地配给,而应当在市场当中形成减排数量越高、越多的,有足够的价格来给它得到回报,从而这个价格当中购买这个碳排放权的排放者就会承担更大的成本和更大的代价,来产生价格形成当中的价格的公允机制才可以实现。第二点,如果全国的统一市场当中只做能源的部分,显然能源之外其它的产业链条就没办法形成,特别是技术端口就未必在能源之外的技术和能源更多的影响到它的生产端口的技术,未必可以做价,在这当中不能全产业链和多维度地形成,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即便是能源当中,如果是发电企业当中的2000多家去参与,能源当中的其它的企业也有这方面的需求,也更多地在碳排放权市场上,这时我们给出的另一个结论是:一旦形成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市场,一定要让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各方面,能够有贡献的都进入,能够需要购买的,都能够在当中买了配额,从而在参与当中,颗粒度、全市场有效地参与和形成。
我们把碳中和的金融逻辑能够解决的问题再给大家条分缕析一下。
如果有了碳中和权交易的这样一个金融市场,我们可以调动起社会的金融、技术、商业逻辑的资源总量,将会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和每一个微观主体、每一个社会行为主体,这才可以说只要你能够在碳排放权当中做出贡献,你就会得到收益,我可以调动社会的资源总量、资本总量、技术总量、社会经济行为的组织力量的总量,就会因为金融逻辑而充分调动、充分配置、充分涌动。如果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就可以线性化地压制、加大碳排放的成本,而使得它渐渐地因为成本的增加,在函数不中断的逻辑之下逐步地退出市场,逐步地减少排放,逐步地在一个我们期望的达峰和中和的时间段当中,把自己的目标按时空的逻辑当中、产业的逻辑当中,慢慢地挤出和配置。所以,碳中和的金融逻辑第一点是调动充分的资源和调动社会充分的各方面的力量,来完成碳中和的目标,从而在调动资源的角度和成本加大的角度当中,都有一个无限渗透、无限发动和无限压力的情况下,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同时发动、调动成本收益两端,就会产生一个分配和激励相容,这就是说谁做了贡献,谁在这个市场当中就能得到更多的收益,特别是我强调的它在直接的经济运行的收益曲线之外得到了第二条的收益曲线,这条收益曲线加大了它的进步,加大了它的成长,加大了它的回报,从而加大了它进步的速度和逻辑。而对增强碳排放的那样一些力量,就会从成本的角度压力挤出,从这个角度来说收益的分配、成本的分配是在碳市场当中有益地完成了社会的分配机制和社会的奖惩机制,完成了在资源充分调动的基础之上的分配逻辑和奖惩逻辑,激励相容逻辑。
我们再从这当中的颗粒度(来讲),金融如果实现得充分,是把每一个细小的颗粒度都可以放在社会的资源调动和社会的资源配置以及社会收益的激励相容、惩处相容这个角度,这个时候颗粒度在这个市场当中可以从倍数到百分比,从百分比到基点,从基点到百分之一个基点、千分之一个基点、万分之一个基点,不断放小它的颗粒度,颗粒度越小,每一个行为当中的碳减排的逻辑就可以增进它的收益,颗粒度越小,微小的增排的东西都可以放在成本的角度当中,在市场当中得到惩罚,这个时候社会可以发动深度的交易逻辑,去实现广泛渗透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金融交易,促进碳市场的历史进步。
我们进一步把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形成说一下),如果所有大大小小,只要有贡献的都可以进入到碳排放市场当中获得收益,即使是一棵小草、一棵树木,它的贡献都可以在碳排放权当中获得收益。当然这方面的技术进步,制造业、生产流程、产业链、终端产品,全部都可以进入到这个交易市场当中,它就可以充分地把自己的贡献,在排放权的交易市场当中获得收益。而所有的碳排放的排放者也可以在这当中获得他在此刻阶段应该付出的价格下生成的购买到的权力的话,它就可以存在,它就可以生产,从而使我们目前的碳排放市场当中不会出现断裂式,而只是成本增加和收益增加的两条曲线,在函数不终端的逻辑当中生成,这个时候才可以平衡,才可以渐进,才可以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市场润滑平衡逻辑当中得到成长和变化,这是我们目前统一的减排当中难以实现的社会经济结构。
我们再做一点比较当中的现实分析,我们的50、60块钱每一吨的碳排放交易价格显然还不能完成今天的价格发现,是因为如果我们跟全球碳排放的市场价格做以比较,我们的价格如果大大地低于它们,比如现在是全球价格的1/10,那就说明我们本身自身的中国企业在碳排放当中的贡献不足以通过我们这个价格拿来它充足的回报,而同时在另一边,碳排放的企业和个人也不足以加大它的成本的时候,我们在这个市场当中因为价格发现、价格定位还不充分的时候,没办法达到基于碳中和下的快速实现的价格机制和价格逻辑,我们应该让更多的方面进去,价格迅速地抬高,而且价格高到这种程度,不仅把我们自身内部的平衡运行做得好,我们还有在全球的产业链、全球的碳排放、全球的市场竞争过程之中,赶上全球的价格,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30/60的目标跟全球市场当中的其它的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取做比较,我们就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公司,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市场当中获得减排的收益,还可以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减排的收益,让我们的公司在碳排放的交易过程中不仅在自己的市场上可以买得碳排放,实现自己阶段性的存在,还可以在全球范围的产业链当中参与分工、参与交易、参与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市场规模会大,这个时候我们强调的是我们这个市场的价格发现的功能一定要尽快地分阶段地让它有价格发现、价格配置、价格有效地在金融的交易逻辑当中,在所有的微观主体、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当中形成我们的逻辑。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碳排放权的拍卖价格和机制形成,无论是让所有的参与方都可以尽快地进去,形成有效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碳排放的交易市场一旦形成,配置资源的逻辑之后还可以产生碳排放当中的风险管理的
衍生品市场,去管理这个市场当中的风险,还可以形成
碳信用,让所有的信用都有价值,才产生了真正的社会信用的金融逻辑的成长,这个时候碳中和的目标就可以在扎实的金融逻辑当中、有效的金融逻辑当中、延展扩大的金融逻辑当中,尽早实现、有效实现,发挥它的历史价值,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