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和个人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碳”,我们就要实实在在地“买单”了。
旨在实现
碳排放有效控制的全国碳
市场启动仪式,日前在
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办,全国
碳市场正式开始上线交易。
控制碳排放基于全球已经达成的共识——随着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扩张,过多的碳排放已让地球难以承载,全球气候由此而发生改变。因此,人类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行动的积极响应者、践行者,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亮出了自己的行动目标与时间表:“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
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各地已纷纷开始行动,落实这一国家重大部署。
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对碳排放的经济主体及消费者来说,不会对自身造成即时、明显的消极影响,其后果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显现,因而导致碳排放的
减排内在动力不足。而通过经济手段将碳排放量化、资产化,通过市场机制使其对生产消费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就能够将这样的外部性向内部转化,成为主体主动减排的内在动因。上月,我省在长沙举办了首期碳排放管理员高级培训班,就是为对接碳排放市场机制做好准备。
“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势必逐步分解到具体的企业和个人。目前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了发电行业,“十四五”期间,
钢铁、
有色、
石化、
化工、
建材、
造纸、
电力和
航空等高耗能行业或将全部被纳入。
为“碳”买单势必带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我们看到,在长沙、湘潭等地,以开发地热、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项目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试点运行。不单是企业,“低碳生活”也将以“有价”的方式,进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
减排,将不仅是履行“地球人”的神圣使命,而且关乎个人的经济利益。为“碳”买单,您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