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如房市

2021-8-17 10:19 来源: 朱子说碳中和 |作者: 朱子

在万众瞩目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于上周开市。首笔撮合成功的碳交易价格为每吨52.78元,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靴子终于落地,大家也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

因其交易形式和较强的金融属性,有人把碳市场比作股市。又因为它是官定配额制,也有人把“碳排放权”比喻成粮票。这些比喻都很有趣,传神。然而笔者仔细琢磨后发现,碳市场不仅有股市的特点,也很像房市。

首先,碳交易相关政策的地方属性很强,正如房市,一地一政策。


2011年起,我国8个省市就陆续建立了碳交易的试点。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其纳入碳交易的行业范围和标准都有不同。这直接导致了各地的碳价格相去甚远:2020年期间,北京市的碳排放配额成交均价在73-87元/吨;同期重庆碳价格仅为5.576元/吨。这像不像不同城市的房价参差?与此同时,欧洲的碳价格约为每吨50欧元。相比之下,中国的碳价格仍有增长空间。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一条指出,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机构和个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这里提到“个人”也能是交易主体,那么普通人也能“入市炒碳”吗?目前来看,很难,因为门槛很高。在试运行期间,以北京为例,每年碳排放量超过5000吨的特定行业的企业才会被纳入。首批正式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也只有2225家发电企业。所以“个人炒碳致富”这条路,目前还行不通,但也没被堵死。

可以肯定的是,纳入碳交易市场的行业和企业会越来越多,而且针对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基准,这些基准的细则会越来越明确,就像不断出台的一条条房地产政策,修修补补、松松紧紧,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绝大多数行业的从业者还未亲临碳交易市场,有朋友问笔者,那么数据中心会被纳入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算一笔账。

假设一个小规模的数据中心的规划容量为1万台服务器,单台服务器功率为250w,其机柜使用率为70%,PUE为1.35,那么它的年耗电量为:10000台*0.25kw/台*70%*1.35*8760h=20695500kwh

我们以燃烧煤炭的火力发电为参考,计算其碳排放量。根据一个主流的说法,每节约1kwh的电,就相应节约了0.4kg标准煤,对应减少0.997kg的二氧化碳,即0.272kg的“碳”。那么这个规划容量为1万台服务器的小规模数据中心一年的碳排放量为5629.176吨。也就是说,以北京的标准来衡量,如果放开行业限制,即使是一个小型数据中心,也必须被碳交易市场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暂时没有把数据中心行业纳入碳交易,而是通过专项节能监察等方式,来敦促数据中心行业节能减碳,可以视为暂不列入,特殊照顾。

珍惜每一克碳排放权,因为明天它可能就要用真金白银去换。

碳交易市场是虚拟经济的载体,而虚拟经济的背后必须有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有两条路径关系,一条路径是从实体经济优势上升到虚拟经济价值,另一条路径是把虚拟经济价值落实于实体经济优势,即使价格起起落落,总有回归价值的一天。如此循环往复,虚实结合,向碳中和的伟大目标迈近。

行笔至此,笔者不得不佩服碳交易市场顶层设计,一开始就制定了高效的规则,利用虚拟经济的杠杆,撬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加速推进目标,实在是高明!

最后,笔者想重申一个观点:我们不能把电一断,就当完成碳减排任务,因为用能权就是发展权,发展权是基本的人权。我们应该做的,是把碳基能源替换成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服务“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目标,这也是“碳排放交易市场”设立的唯一目的。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