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如何实现低成本减碳?
齐康:上海的
碳交易试点从2013年启动以来,运行一直规范有序,对上海
节能减排工作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是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上海碳
市场设计配额分配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借鉴欧盟,将含碳能源的比例作为发放配额比例的要素。比如,工业企业的煤炭、石油使用占比大于75%的话,其实际上拿到手的配额比例可能只有94%,另外的6%只能通过市场竞拍或市场交易获得。通过这一举措,切实推动上海煤炭消费量大幅度下降,从最开始超过6000万吨,到“十三五”初期5000万吨,再到现在4000万吨出头,下降了20%~30%。此外,光伏的使用从刚开始20万~30万千瓦,到现在超过130万千瓦,五六年间翻了五番。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配额发放另外一个创举是以
碳配额作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奖励,企业可以去
碳市场上出售获利。通过这样的激励方式,提前推动了部分大的
钢铁化工企业产业调整,也保证了“十三五”期间上海的能耗总量和强度指标的超额完成。
三是提升了各行各业对碳市场的认识。上海的碳市场既有高排放的工业企业,也有建筑用能企业,还有
航空水运企业,它们参与碳市场多年,对碳市场的认识和理念都有巨大提升,为上海未来顺利实现碳达峰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瑾:国内探索碳市场经历了较长的过程,从试点市场到全国市场,从现货产品到金融产品,包括现在搭建的各类自愿减排市场,未来的碳市场将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姿态。
目前,全国碳市场启动将近一个月,还需要逐步去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参与者的能力,以及监管体系的建立、产品的设计等方方面面。碳市场想要真正地将“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也取决于非常多的因素,包括围绕碳市场的一些产业、技术、资金等的带动以及很多金融服务。此前,很多围绕碳市场的资产管理、融资以及产品创新等探索,都为“看不见的手”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双碳目标下,企业有更多的动力参与到
碳减排的行动中,除了强制控排企业的参与,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也会自发参与碳减排行动,全社会都激发出碳减排的动力。我们可以把自愿型的减排行动和碳市场建立连接,让“看不见的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仝岩:机构参与碳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自营交易(主要是现货),会深入研究市场基本面,促进市场合理定价。二是做市商交易,向市场频繁提供双边报价,核心目标是提供流动性。此外,也会创建与碳相关的金融产品。
过去几年参与碳市场交易的感受主要有几点:
一是碳市场还是一个比较小众和专业的市场,季节性明显。除了强制纳入履约管理的企业外,进入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并不多,市场的流动性不是很好。因为市场独特的设计机制就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会直接抵消自己的排放,而是在这个年度结束以后,到第二年核算出来上年度的排放后,企业才会有一个清缴履约的动作。因此,在履约期前的两三个月交易量非常大,履约结束以后市场就会变得冷清。
二是市场透明度欠缺。核心的一点还是比较小众,市场的产业链条没有形成,也没有提供各类市场信息的服务机构促进市场透明。另外,目前还没有公布各行业
碳排放量和分配的碳配额总量,这一数据对于交易商来说很重要,因为没有这个数据,就很难摸清市场基本面,从而放大交易成本。
三是
政策缺乏延续性。在碳市场成立初期,政府、企业以及交易商都在这一过程中摸索、试错和积累经验,我们看到有些试点地区频繁修改政策,可是预期管理做得却不够好。修改政策的时候,需要逐步向市场释放信号,而不是政策一下子就出来了,这样可能会对市场造成较大的扰动和影响。
四是国企管理制度
问题对市场可能会造成影响。比如国企进行市场交易的时候,投资决策过程非常漫长,交易的时候更多是选择拍卖招标,而不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还要通过各种场外的谈判和沟通才能确定交易,这会放大交易成本和降低交易效率。这需要国企在激励机制以及内部的机制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吴珍雪: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富煤、缺油、少气,一个词就是“高碳”。我国二氧化碳一半的排放量都是来自
电力行业,其中,超过40%来自传统的煤炭,这种情况下,想要进行化石燃料的改变任务非常重。而且,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还在路上,能源需求量还很大,一方面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实现所承诺的双碳目标,那目前的能源体系和结构一定要改变。
碳市场能够促进能源结构改革。欧洲很多国家也在采用不同的路径去改变自己的能源结构,而改变的初衷还是确保自己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会考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