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交易机制更有利于碳价的发现?
齐康:目前全国
市场的碳价更多的是引导市场预期的效用,并未完全发挥碳资源配置的发现功能。由于市场刚刚起步,参与市场的主体比较少,活跃度也不够,后面的碳价要考虑协同。碳价要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
减排,按照目前40多元/吨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发电厂的边际减排成本,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
第二,碳价也要兼顾能源的供应安全。因为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较快,煤电厂亏损面是比较大的,所以碳价不仅要考虑市场的流动性,成本因素也要考虑,因为火力发电厂一段时期内还是
电力供应和能源供应的主体。
第三,考虑正在建设的能源市场,电力和天然气的市场也在逐步推进,这与市场价格也是有联动效应的,后面需要协同考虑。
第四,碳价与国际市场的衔接,目前我们每吨碳不到50元,欧洲市场是50欧元左右,差别还比较大,我个人认为,碳价的管理和变化还是需要根据自己市场的变化节奏,根据自身的发展,以我为主,慢慢有序调节。
李瑾:碳价一直是大家关注的
问题,影响碳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宏观、微观层面,长期的预期还有短期的市场因素等。除了碳的约束因素以外,企业还受到方方面面的综合性
政策的压力,包括能源的、环境的和其他很多方面。对于碳价,我们希望不是仅仅关注数字,而是能够将
碳减排的目标和减排的政策很好地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传导,让市场感受到价格的信号在发挥引导作用。
初期来说,碳的价格一方面是让企业感受到排放的成本压力,如果去做减排,采用更多的绿色技术和投入绿色项目的话,可以受到一定的激励。在未来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把碳价作为影响因素考虑进去。未来碳会成为影响企业长期项目投资、改变成本收益结构的一个因素,特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因素。至于短期影响机制,有一个逐渐培育的过程,最关键的还是要将架构和传导机制建立起来,真正培育出一个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体系,而且获得市场参与方的认可。
仝岩:价格只是一个信号,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长期减排的政策和规划。只要政策和规划定下来了,价格总会跟着市场的政策和基本面波动。全国
碳市场初期启动时是48元/吨,现在维持在50元/吨左右。这一价格是考虑几种因素定出来的,但初始价格并不意味着就是我们碳市场的价格。
企业减排的决策都是基于对未来碳市场价格的考虑后做出来的决策,将来碳市场价格会成为能够影响企业决策的比较重要的因素。随着碳市场的成熟,有了期货等
衍生品市场,企业还能够知道未来几年的碳价格多少,并以此作出相应的决策。
吴珍雪:我们不能单独看绝对值40或者50元/吨,欧洲那边是四五十欧元/吨,这是不能比的。一方面全国的碳市场刚刚起步,价格是否合理都需要等待市场的反馈。其次现在价格比较低也有可能是配额的原因,配额不合理或者是过多,这都是需要市场检验的。
我们现在看欧洲的碳市场很好,但欧洲从2005年到现在发展16年了,刚开始也是15欧元/吨的价格,最低的时候只有三四欧元。而且当时正好金融危机,还没有一些合理的机制去协调碳市场,市场的排放量降低,但是市场上的
碳配额是过剩的,这使得投资人不看好碳市场,整个市场下行。后来欧盟的碳市场推出不少机制,比如储备机制,因为碳市场刚一开始制订的碳价基准值和配额与实际会有差异,碳市场受到不可控的疫情影响,会影响排放量和配额量的不平衡。所以如果没有合理的机制调配的话,就会影响市场上的碳价格,也会打击投资者或者是
节能减排企业的积极性。
碳价格反映的不仅是减排的成本,还有别的因素。比如,今年年初欧洲碳价猛涨,其背后的因素,一是年初欧洲配额拍卖的时间往后推延,使得市场配额紧张。二是今年三、四月底,一些企业承诺减排的期限到了,很多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只能赶紧从市场上购买。三是去年欧盟提高减排力度,一些西欧国家把自己的弃煤时间表往前推了,这就意味着一方面需要加快煤改气,但天然气价格在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未来煤炭发电实现减排的潜力小了。要实现减排目标,就要考虑其他渠道或其他行业,减排技术的成本可能更高,传导到未来碳价也因此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