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1.建设世界水平的氢能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优势,建设高水平氢能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我国氢能产业计量、标准、检测、
认证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装备,以服务引领氢能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2.建设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构建氢能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运营管理机制及制度体系,推动氢能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互融互通,实现氢安全及氢能制备、储运、加注、应用全链条的数字化协同管理。
3.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国际交流平台。依托全球能源转型高层
论坛等国际大型会议,全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吸收引进国际水平的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提升氢能产业前沿技术储备和科技创新能力。
4.建设
碳交易中心氢能产业板块交易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清洁氢认证、碳
减排核算方法体系、碳交易机制等创新制度体系,推动清洁氢产生的减排量纳入核证减排信用(
ccer)
市场交易,搭建能源互联网交易平台,服务绿色氢能产业发展。
5.建设产业交叉融合的氢能产业联盟。支持建立由能源生产、装备制造、
交通运输、综合利用等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组成的氢能产业联盟,开展产业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协调整合优势产业资源,协同推进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保障措施
(一)建立顶层协调机制
建立
北京氢能产业发展顶层协调机制,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重点区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分工,协调解决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中的重大
问题;设立氢能产业推进常设机构,按年度推进相关工作;组建北京市氢能产业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中央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作用,形成合力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统筹京津冀产业发展
建立京津冀三地氢能产业发展统筹机制,由市政府会同津冀两地政府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委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超前布局、高位谋划京津冀氢能全产业链协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促进跨区域产业链条贯通。统筹设计三地氢能运营、补贴、保险等
政策体系,推动清洁氢认证、氢交易、
碳排放核减、碳交易等创新机制;统筹规划京津冀区域固定线路货运车辆置换计划和多场景应用;统一氢源标准,协同布局加氢站、储运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协同的低碳、低成本、安全可靠的氢能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的氢能产业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以数据驱动产业的安全可控、高质量发展与精准布局。
(三)改革创新政策突破
依托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与标准规范体系。完善财政补贴、产业化推进措施和科技攻关支持政策、用地规划办法、安全监管办法、车辆运营及道路运输支持政策;构建完整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标准体系,保持国内标准引领地位。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和高精尖产业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探索金融租赁、专业保险、碳交易、碳核查、数据信息管理等产业创新型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应用场景构建、车辆推广融资租赁、热电联供示范等商业模式,在示范初期降低企业投资和成本压力,提升消费者使用意愿,加快氢能全场景推广应用。
(五)充分发挥央企作用
推动京津冀三地政府与重点央企签署氢能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股权投资、战略投资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种形式参与设立央企在氢能领域的公司和机构,共同布局氢能全产业链;依托央企资源优势,开展在跨区域氢能交通、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运输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化项目的全方位合作,鼓励在京津冀开展氢能综合应用示范。
(六)广泛推进国际合作
依托“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合作在京建设国际氢能中心,举办全球氢能产业峰会、论坛等具备国际影响的重大活动,吸引国际氢能委员会等国际氢能产业机构落地北京,通过国际氢能示范区、中日产业园、中德新能源汽车合作等国际产业合作平台,促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对接与转化,鼓励氢能相关企业与产品“走出去”和“引进来”,全面推进北京市氢能产业国际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氢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