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全国碳市场如何发展?
谈到全国碳
市场的建立,蓝虹表示:“作为绿色金融的一部分,全国
碳市场的推出本身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首批纳入
碳排放权交易的是两千余家
电力行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一启动就成为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不过,她也指出,由于参与主体缺乏多样性、金融机构尚未加入等因素,全国碳市场目前的活跃度还不够。
蓝虹认为,差异性较大的企业对于相同的
减排目标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交易主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可以推动卖者和买者的自然分化。由于目前首批进入全国碳市场的主要是电力行业,其生产标准化、同质性较强,面临碳排放标准的反应常常是一样的。从欧盟碳市场初期的发展经验看,参与主体从一两个行业不断扩充至十余个行业后,差异性和多样性加大,碳市场的活跃度才提升起来。
“从整体看,区别于二氧化硫等的区域传输,二氧化碳是全球传输,其减排带来的效益跨越区域的限制,具有全球共享性,因此会出现全球外部性特征。碳市场就是将这种‘外部性’特征内在化的一种方式,交易纳入的范围越大,外部性内在化的程度就越高。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作为一种减少交易费用的中介,积极参与碳市场能够让买者和卖者跨区域、跨空间进行交易。”蓝虹建议,碳市场应该提高金融机构的参与度。
事实上,包括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内的多位专家都曾表示“碳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蓝虹解释,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使一吨碳的排放权转化为一种资本形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碳期货、碳远期、碳排放权抵押、
碳交易保险等金融产品,
碳金融产品和碳市场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金融机构进入碳市场,会提高市场活跃度。而碳市场的活跃度增强之后,又会刺激和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出更多的碳金融产品和工具。”
蓝虹认为,当前全国碳市场虽然还不够广泛、活跃,但毕竟这是开始给碳排放权定价,为刺激金融机构开发、创新碳金融工具打下了基础,“未来会越来越好”。
此外,蓝虹还提到,
碳配额分配主要有免费分配和拍卖两种形式,无论是欧盟还是中国试点,在碳市场交易初始阶段都采用了免费分配方式以减小改革的阻力,减缓参与企业的压力。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完善,将会逐渐增加配额拍卖的比例。
蓝虹建议,在中国承诺2060年实现
碳中和的明确目标下,尽快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规划,确定全国总量控制目标、配额分配机制,明确各层级的减排任务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