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过于热闹”不是初衷
一个月前,全国碳
市场上线交易,
北京、上海、武汉同时鸣锣开市。全国
碳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000余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
碳排放量。
交易一个月以来,市场释放了怎样的碳价信号始终是关注焦点。数据显示,从上线时48元/吨最高涨至61.07元/吨,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以来,碳价未出现大起大落。
业内有评价认为,碳价的平稳表现与碳市场活跃度不高有关。
“我们不指望碳市场过于热闹。目前配额比较宽松的条件下,也不应该有非常大量的交易。”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国碳市场交易还处于一个试行探索的过程,
碳交易机制主要还是要鼓励大家力争自主完成限排
减排任务,重点应该是先把完成配额落实下来。”周大地指出。
“碳市场本身就是会在履约考核到来之前更活跃一些,大起大落反而不正常。”中国
电力企业联合会原专职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从以往的地方试点经验来看,碳价通常呈现出季节性波动的特征,平时价格会低一些,临近履约期往往会出现明显涨幅。王志轩认为,随着纳入碳交易市场的行业越来越多,企业对碳市场的认识理解逐渐深入,碳市场的交易也会随之越来越活跃。
“碳市场将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
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流动”,这是碳市场追求的一个重要效果。多位发电行业的从业人员表示,碳价的高低是个市场信号,企业顺应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就会在发展当中占得有利先机。
“如果碳价能让企业采取行动主动降碳,那么碳市场的意义也就达到了。”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郑悦表示,碳市场机制下的燃煤发电企业,特别是排放强度相对较高的企业势必会面临成本上升的考验,企业必须进行
节能成本与配额成本之间的衡量,并考虑投入一定的技术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