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从“被动购买”到“主动作为”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从配额分配方式、纳入行业、排放核算
方法学,到
减排项目抵消机制、处罚机制、交易方式、交易规则等方面的设定,试点地区
碳交易近十年的探索,为全国碳
市场交易启动上线积累了宝贵经验。
“湖北试点
碳市场运行7年来,有很多企业是从开始的被动购买,甚至抵触,到后来转换思路,主动作为,将
碳配额作为企业资产来运营,将碳的成本压力转化为碳的收益激励。”曾参与湖北试点碳市场的配额分配、履约核定等工作的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院长助理黄锦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湖北本地的百年企业——华新
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有12家分子公司纳入湖北碳市场,第一年履约时配额缺口较大。企业认识到
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后,专门成立了气候保护部负责管理企业碳资产,之后每年均从碳市场获益。”黄锦鹏向记者举例。
“2014年湖北碳市场开市,一开始也弄不明白碳市场是干什么用的。我记得我们第一年就花了3000多万元购买配额,当时感觉碳市场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中国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质量环保管理部一级主管夏枫在记者采访时回忆。
“后来从配额分配、数据盘查找原因,发现了配额分配方法的不科学、数据统计的不完善,能耗偏高等
问题。我们主动为配额分配完善提供科学化建议,在内部制定标准化碳核算流程,对主要耗能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一步步改变了配额短缺的局面。”
“这么多年下来,我们越来越强烈的认识到,
节能减排做得越好,履约成本就越低,盈余就越高,我们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就越强。”夏枫表示,如今他所在的企业早已培养了复合型人才的团队,为地方碳市场逐步向全国碳市场的过渡做好准备。
“说真的,在湖北试点碳市场开市时,我们企业对相关情况了解并不多。但我觉得我们有一个优势,作为一个能耗较大、主营
化工的民营上市企业,我们发展的根基、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在
节能减排上,这种‘初衷’与参与碳市场并不矛盾。”应城市新都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登向记者回忆了第一年参与试点交易的感受。
对于未来企业可能会从地方碳市场履约过渡到全国碳市场履约,陈登表示很有信心。“应该是好事。在全国范围,无论是在控制能耗水平,还是在提高减排能力上,我们还是有竞争力的。全国碳市场交易的配额可能采用标杆法,会比目前的历史法对企业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