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失汇
科学家在进行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发现,排放的CO2 有近20% 去向不明,这就是全球变化与碳循环领域的CO2 失汇,即“碳黑洞”
问题。失汇量约每年(1.8~3.1)×1012 千克。
研究发现,干旱区盐碱土对CO2 失汇起着重要作用。在以往的认识中,无论昼夜,由于土壤生物的呼吸作用,任何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放出CO2 的量均为正值,这一过程是CO2 释放的过程。我国学者在
新疆进行盐碱土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时,发现夜间的土壤呼吸频繁出现负值,经与箱式法的测定结果比较,确认那里的盐碱土呼吸在夜间出现CO2 负通量。为证实这一表观吸收是否为真实的负通量,又采用纯石英沙、盐碱土溶液、高温灭菌后的盐碱土分别进行呼吸的测定,发现石英沙没有出现CO2 负通量,但盐碱土溶液、高温灭菌后的盐碱土均出现CO2 负通量,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盐碱土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
美国科学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莫哈维沙漠(Mojave Desert)也发现了类似现象,证实荒漠生态系统盐碱土可以吸收CO2。鉴于干旱区盐碱土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它们可能是陆地生态系统另一个重要碳库,并被认为部分地解释了碳黑洞现象,从而引起科学界广泛关注。
我国学者最终发现,干旱区盐碱土不仅可以吸收CO2,并且CO2 最终被储存到了地下咸水层中。荒漠—绿洲复合体与海洋类似,具有吸收CO2 功能,甚至更大,从而使之成为除海洋之外又一具重要意义的
碳汇区。研究揭示了无机碳汇形成的载体和通道:碳通过绿洲区农田灌溉淋洗和荒漠区洪水,以及地下水的波动,被带入地下咸水层,地下咸水层是干旱区物质的最终归宿地。无机碳的载体是灌溉洗盐的水,水接触盐碱土变为咸水,咸水溶解、携带大量CO2 渗入地下咸水层,从而形成碳汇。就其属性特征和形成特点看,这个无机碳汇(库)更接近海洋,而非陆地的土壤和植物碳汇(库)。实测数据显示,全球沙漠下咸水层的可溶性无机碳的碳含量是海水中的2 倍多,估计全球干旱区每年可以固定碳1.85×1012 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