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发展与评价研究进展

2021-8-20 09:38 来源: 现代化工 |作者: 于涵

碳减排工作


(1)法律法规政策

法律作为制度顶层设计是推进节能、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方面,从1997年出台,到2018年颁布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将节能工作主要分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几部分来控制能源消耗,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我国先后开展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共三批的低碳试点工作。各试点低碳省区和城市先后出台相应的低碳城市规划方案,发展可再生能源类型,提供金融政策支持,全面考虑城市自身优势,选择合适节能技术路线,避免因低碳节能技术不够成熟,导致生产成本增加造成企业更新节能技术的内动力不足,建立一套选用低碳工艺的财税补偿政策以帮助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2)新型能源技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我国能源消费以燃煤为主的体系下,除了采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清洁能源,从根源上减少碳排放,还应开发新型节能技术。新型能源技术不仅包括以新材料和新技术为基础,对非常规性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能源的研发利用,同时还包括利用新技术手段对传统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开发与变革。

(3)低碳建筑

在建筑业方面,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提出符合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建筑物是承载城市中人类工作、居住、购物生活等主要职能的固定场所,建筑能耗主要存在于照明、制冷、制热、电梯、供水等方面。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采光、通风以减少用电等消耗。2019年8月1日生效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分为4个等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等5类指标,对低碳建筑发展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4)低碳交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内部机动车数量与日俱增,减少机动车污染物和碳排放引起广泛注意。在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居住区附近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平均通勤距离为11~13.2km,通勤耗时49~56min,这样远距离的通勤必然带来相应的机动车或者公共交通相应的碳排放。根据数据模型计算,北京市2015年由交通产生的碳排放高达1167.227万t,小型汽车占比72%。如果完全实现低碳交通,排放量在2030年预计可以降低到376.541万t。所以做好步行、自行车、电动助力车等方式与公共交通的衔接,让更多人减少驾车出行,是城市规划减少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5)低碳生活

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也是重要的控制碳排放措施之一。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湿垃圾发酵沼气利用,可以有效减少生产同等数量的产品和垃圾焚烧时产生的碳排放。《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相继正式实施,符合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