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评价体系
2010年,中国社科院参照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模型公布我国第一个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体系,该体系以低碳经济发展为驱动因素,低碳发展为状态,低碳发展的
政策作为响应,形成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建立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杨艳芳等建立起以低碳城市为目标层的
北京市低碳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确定了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环境、低碳城市规划4个准则层的权重,结果表明2004年和2009年北京市分别得分67分和83分,出现逐年递增的向好趋势。Zhou等选取了全球范围内36个城市,使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Forces-Pressure-State-Impact- Response,DPSIR)模型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虽然美国的一些低碳计划在评估中获得了较高的分数,但温室气体排放量却高于本次研究的许多国家,欧盟国家则是通过
节能战略政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我国要实现国家低碳城市发展的目标,还需要完善政府政策制度和公共认知。张丽君等采用DPSIR分析模型,建立涵盖27个指标评价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全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处于相对高碳水平,低碳城市具有东中西“梯度化”分异的区域特点。杜栋等提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的投入-产出评价体系,将资金、政策、技术视为投入指标,选取总体、生产和生活产出三部分为产出,投入类指标反映低碳城市的努力程度,产出类指标反映低碳城市的建设水平,该模型不仅有清晰的输入-输出关系,不用主观定权,改善以往评价体系忽略了投入-产出关系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