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均增加气候预算投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世界各国财政部长可以在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促进减缓与适应投资,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球的可再生能源供给端补贴一年的总规模约在1660亿美元。欧盟早在2011年就决定在其七年财政预算计划中分配20%用于能源、
交通等各领域推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并通过欧盟委员会公布的
方法学对资金进行具体追踪与计算。挪威奥斯陆市则于2016年正式推出“气候预算”计划,通过财税手段控制每年的排放上限。
在促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财税限制或支持措施不断推出。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
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我国来说,财税
政策一方面会受到‘双碳’目标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又有引导和影响‘双碳’目标的作用。相关行动方案对
碳排放重要领域的影响,最终会传导到税收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方面,然后就会影响到税收、财政政策的设计。”
作为约束性目标,“双碳”目标对我国整体的经济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最基础的原材料到生产流通再到终端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赵锡军认为,现阶段对于我国来说,主要影响的是能源、交通、建筑、制造业四大领域。这四大领域不论产能扩张还是投资活动,都可能受到“双碳”目标推进进程的约束。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轶侠看来,财政政策的设计应着重于在经济效益与绿色低碳责任间构建利益相关机制,尤其要降低绿色项目因高风险、低收益特性而导致的融资门槛。私人企业面临着项目收益有限、市场引导机制不完善以及缺乏融资和消费渠道等
问题。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可以将一部分“经济利益”直接让渡给微观市场主体,且会影响到企业中长期的生产、投资、研发与经营决策。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仍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占比高达85%左右,面临着仅用40年不到的时间、要将目前的化石能源系统变成净零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巨大挑战。财政部在《答复》中指出,目前财政部已经通过多项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涉及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
节能建筑、
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清洁取暖、工业节能标准与监察、
碳汇能力提升、相关部门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
在赵锡军看来,上述内容已经考虑了比较完整和重点的领域,但也可以在其他方面作进一步的拓展。“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服务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有两个:‘发展’和‘高质量’。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又保持经济能够高质量增长,这其中包含了从高碳升级到低碳状态的过程。”
因此,财税政策首先要考虑技术层面的约束,不仅要考察相关领域的减碳技术是否具备一定的可得性和可应用性,还要考虑该技术今后拓展推广的潜力。
财力本身也对财税政策能够提供的支持力度有所约束。因此樊轶侠提醒,从政策机制上,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高度复杂性,仅靠财政政策是无法实现目标的。除了进一步优化现有的财政政策,还必须在能源价格、碳汇、
碳交易等方面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方能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此外,通过配套社会政策还能形成公平合理的
减排负担,利用社会手段解决
碳减排政策的累退性,在实现高效减排的过程中保障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