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碳标签面临哪些挑战
一家在欧洲
市场上较早给产品贴上碳标签的食品生产商告诉第一财经,企业也想在中国推进碳标签,但目前供应链的
碳足迹数据、计算方法,以及能核证的
第三方资质还不够成熟。另外,即使有了数据,能否把碳标签放在产品包装上呈现,相关法律
法规也尚不健全,“太新了,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
“在纺织服装领域,碳足迹不是新鲜事,但过去缺乏真实可靠的数据,在某些环节也可能是片段性的,企业并不知道怎么给数据参与。品牌商此前也尝试做过相应计算,但即便做出来也是模拟数据。”胡柯华表示,上游的数据获取是一大挑战,近两年来,企业的数字化管理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数据的有效性和企业参与度都显著增强,才让碳足迹数据计算变得可行。
在赵立建看来,碳标签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到
运输,再到消费使用和废弃回收,所有环节的数据收集和计算能力均存在较大的挑战,但国内对
碳排放的重视以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核算自身的碳排放,让产品碳足迹分析和碳标签工作拥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蒋南青提出,要把产品的碳足迹做成标签,不仅需要一个基线标准,而且还需要第三方的核证,才能形成具有公信力和可信度的标签。基线标准也就是整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平均碳排放水平,以作为一个参照物,“这需要有行业的大量数据,并且结合调研和分析去做出一些标准,是需要花时间的”。
“英国企业最早做碳标签时,做的也是碳足迹,即碳排放的数字。但很多消费者不一定理解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产品排放这些二氧化碳当量是多还是少,对消费选择没有意义。”赵立建说,后来,碳信托的碳标签经过了进化,现在共有3种标签,一是测算碳足迹和碳排放量多少,以表明企业已在关注碳排放;二是减碳标签,也就是产品现在的碳排量和以前相比,减少了多少;三是
碳中和标签,即
减排后还剩下的碳排放,通过购买碳抵消额度来中和的情况。
赵立建表示,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产品碳足迹和碳标签,但毕竟刚刚起步,在统一标准、消费者沟通、第三方核证以避免“漂绿”等方面还有不少改善的空间。
蒋南青认为,对企业来说,仅仅披露碳足迹也可能会有些顾忌,毕竟生产越多排放量越大,可能涉及的碳成本会更高,也会让主动公开的企业变得被动。如果是展示
碳减排的标签,鼓励企业利用再生和减排技术,才能对企业和消费者产生正向的引导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把碳足迹和碳减排的计算做得更高效,中国是有机会找到新的解决方案的,为全球的碳中和做出贡献。”赵立建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