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能源行业多年的一线人员,您如何理解“数字碳中和”这个概念?
孙捷:我理解的“数字
碳中和”应该是数字化驱动或者助力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数字碳中和”两者不能画等号,因为“碳中和”还需要很多物理上的
减排措施,还需要通过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资产、买绿电、绿证去中和碳排,数字化是加速推动实现“碳中和”的手段和工具。
实现“碳中和”目前有几大
难题:首先是准确、实时地摸清碳排;其次是摸清后如何设定目标并持续跟踪,比如工厂屋顶安装了光伏板,如何跟踪光伏板发了多少电、节约了多少电费、降低了多少
碳排放;最后是如何购买绿电或绿证完成“零碳闭环”。这一系列技术难点都需要用物联网和数字化的方式去突破。
NBD:远景自2007年成立,持续推动风电和光伏成为“新煤炭”,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石油”,智能物联网成为“新电网”。十几年来,远景也见证了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能否分享一下过去十多年,企业和行业经历了哪几个数字化发展阶段?
孙捷:远景的发展可以说是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业务范畴来说,远景从风力发电起步,进入到光伏、储能,甚至现在进入到氢领域,行业中的企业也大致如此。
数字化最先是应用在发电侧的能源管理,我们开发了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去连接和管理不同的发电设备。在发电侧深耕一段时间后,发现用智能物联网管理发电设备其实和管理用电设备的原理高度相似。
随后我们开始进入楼宇,做零碳大楼,将空凋、电梯、灯等都接入智能物联平台,基于EnOS为企业提供分布式储能电站、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电动汽车智慧充电站、人体环境舒适度监控系统等解决方案,同时实现了园区各项系统的智能协同:如建筑自动化管理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等,并通过智能分析工具提升园区整体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
我们从一栋楼扩展到工厂,再到园区,甚至到智慧城市的管理。比如,远景正在与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合作,帮助新加坡港口成为全球“零碳超级港”。
简单来说,远景就是从发电侧,后来同步覆盖到用电侧,进入配网侧,整个过程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或事先规划好的。
从软件硬件的角度看,很多公司认为要先做硬件再做软件,但实际是软硬件结合。远景在2007年成立之初,就成为行业内首个提出用数字化平台管理风电资产的公司,这也成为行业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我们提出智慧风场管理系统,在风机上安装传感器,用平台管理风机群,智能化采集风机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风机运行中的
问题;之后数字化的手段又应用到光伏产业,从设计到运维,到资产管理的全生命周期。
再比如储能,除了电池外,很重要的就是电池管理系统(BMS),硬件背后拼的是软件。数字化是“碳中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数字化也将在远景推动“碳中和”的过程中贯穿始终。全球前十大风机制造商有八家在中国,全球光伏组件制造商前十名有八家是中国企业。现在,数字化的资产管理已经变成了新能源行业通用的做法。
整个“碳中和”相关的行业发展,其实更多也是顺势而为,时势造英雄。远景在十几年前就开始研究电池和储能,但当时的应用场景不够多、成本很高,就停留在了试点和示范的阶段。但现在
政策的东风来了,国家大力推动储能发展,充电桩到处可见,电动车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在十几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双碳”目标提出后,我们发现企业、机构和政府做零碳的需求非常强烈,从我们每天接待的客户数量和客户反馈的情况来看,
市场的需求非常大。旺盛的需求将带动整个“碳中和”行业的发展,以及过程中对数字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