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数量管理与质量管理的手段
把握
碳中和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工作重点不是简单的
碳排放总量控制,所使用的
政策工具也不应该是单纯的数量管理,特别是要避免简单设定排放总量,然后层层分解的做法。在实现碳中和前十年的关键期和窗口期里,要注重综合运用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手段,以质量管理为主,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推进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先立后破,为后三十年总量减碳的数量管理奠定基础,同时抢抓未来全球竞争制高点。
一是要对生产生活施加碳排放约束,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推动微观主体行为方式变革。碳排放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企业和个人等微观行为主体不承担碳排放所产生的社会成本。碳
减排必然要求对微观主体的碳排放行为施加约束,使其承担或者部分承担碳排放的社会成本,从而推动微观主体在成本约束下调整行为方式。这是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最根本保障。碳排放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碳税和
碳配额(碳
排放权交易
市场)两种。今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正式启动,随着碳配额设计发放制度的逐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排放行为的约束作用将逐步显现。在不以总量减碳为目标的前十年里,还可以通过碳税的方式来约束企业的碳排放。当然,不管是碳配额还是碳税约束,都需要考虑经济可承受能力,需要循序渐进,防止盲目冒进。
二是要注重结构调整和效率改进,降低
碳强度。一方面要降低能耗强度,另一方面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强度要求注重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需求侧管理机制,加大
节能力度,提高能效。调整能源结构,在生产侧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非化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力度;在消费侧要大力推进电气化,实施清洁替代。
三是要加快部署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产业化应用。碳中和将结束“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的国际旧秩序,资源竞争将让位于技术竞争,谁掌握了低碳技术,谁就将引领未来世界。抓紧部署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是最大的当务之急,我们不能重复芯片产业的国际被动局面,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各种活力,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抢占未来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四是要注重培育新兴业态、新模式。用低碳、零碳的非化石能源替代高碳的化石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分散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开发利用不可能完全采用传统集中式的方式,需要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因此,实现碳中和必然要求能源系统形态发生深度变革,培育能源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是实现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和“互联网+”智慧能源等将是能源系统形态变革、支撑高比例非化石能源新型能源系统建设的重点方向和重要领域。
(作者林卫斌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海涛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