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里最能存碳?
利用碳储存技术,可捕集90%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脱碳水平较高,大型火电厂、
钢铁厂、
化工厂等可实现超低排放。
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碳储存将使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减少19%,
减排效果仅次于提高能源效率;要达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到2060年累计减排量的14%需依赖碳储存。
西方国家的碳储存技术起步相对较早。据澳大利亚全球CCS研究所在2010年的统计,全球约有270个已运行、在建和规划中的CCS项目,如美国Pleasant Prairie 电厂CCS示范工程、澳大利亚的火电厂CCS技术项目等。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发展碳储存技术的必要。有机构预测,到2050年,化石能源占中国能源消费的比例仍达10%-15%,这部分近零排放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碳储存技术。
2008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
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中国将“重点研究CCUS等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技术”,CCUS被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此后,“十二五”规划中包含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计划,又明确把CCUS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作为重要任务。
从自然禀赋来看,中国确实有这个资本。
首先来看封存潜力。
据估算,仅靠地质封存,中国就可封存1.21万亿-4.13 万亿吨二氧化碳,碳储存潜力巨大。
具体而言,我国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集中分布大量油田,可封存约51亿吨二氧化碳;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渤海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多气藏,可封存约153亿吨二氧化碳;深部咸水层与含油气盆地分布基本相同,封存容量约为24200亿吨。
中国CCUS项目分布。图源: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CCUS路径研究》
再来看地域分布。
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是中国最大的3个陆上封存区域,约占总封存量的一半。此外,苏北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深部咸水层封存潜力也较大。
这种分布特点意味着,未来中国西北地区可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碳储存潜力,被视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今年上半年,也有国内专家提出,西北地区可考虑把碳储存作为新的产业来发展。一方面西北地区油气田较多,封存场所丰富;另一方面,西北地区
碳排放压力较大。
以
陕西为例,它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陕北现代能源化工基地发展迅速,煤化工对环境影响较大,减排压力较重。但是,当地多为特低渗透油藏、油田采收率低,且水资源匮乏、不宜注水驱油。因此,利用碳储存技术,减排的同时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CCUS成本,不失为陕西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条捷径。
在政策支持下,国内部分大型煤炭和
电力企业开始涉足碳储存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据全球CCS研究院统计,到2012年,在全球大规模碳储存项目中,中国项目约占17%,发展速度最快。
早在2013年,陕北地区延长油田就已推出中澳CCUS集成国际合作示范项目,投入3亿元设立CCUS技术工作组。其中,榆林煤炭化工工业区的二氧化碳捕集量为5万吨/年,榆林能源化工工业区捕集量为36万吨/年,是延长油田展开碳储存试验的先导。
考虑地质指标、确定什么样的地层适合存碳,解决技术
问题,只是封存选址的第一步。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地方政策、经济基础、成本耗费和人文风俗等复杂因素,建立完善的选址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