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评社刊登文章《上海:中国一线城市碳达峰样本》,摘编如下:
中国多地已经开始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制订时间表。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的碳达峰路径具有标杆性意义。在上海市崇明岛偏东一隅,30万块光伏板排在鱼塘上,这是岛上第一个“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自去年年底开始发电并网。1月,上海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努力实现碳达峰,同时崇明区提出要探索
碳中和示范区。
上海担当“排头兵”和“探路者”
崇明岛的稻田、湿地和河网密布,被视作上海的绿色能源基地。到2020年年底,岛上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近50万千瓦,除供本岛消纳,还有余力供应上海市区和
江苏省。但上海这个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留给新能源发展的土地极为有限,能源低碳化受到天然制约。作为中国最发达的一线城市之一,要实现碳达峰乃至碳中和目标,除解决能源结构转型、工业
减排等全国普遍性
问题外,还要率先应对发达国家“消费型”城市所面临的
交通、建筑减排
难题,担当中国低碳转型的“排头兵”和“探路者”角色。
近年来,上海外购电的比例维持在50%左右。通过“西电东送”等方式,西部地区的水电等非化石能源向上海输送,帮助减少了上海的二氧化
碳排放。可以预计的是,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上海将会更多依赖于“外受绿电”。在中国各地达峰行动计划的制订中,外来
电力的碳排放要求计入受电省份,推动上海这样的东部负荷中心更全面地考虑自身能源结构,而不是简单地转移污染。
上海的GDP总量长期盘踞中国城市首位,人均GDP在2018年时突破2万美元,第三产业GDP在过去5年稳定在70%左右,与发达国家碳达峰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景相当。当前,上海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为2亿多吨,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其中来自工业、交通和建筑三大领域的碳排放分别占45%、30%和25%左右,这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不同。国外城市多以居住为主,碳排放主要来自建筑与交通,是消费领域的排放,而上海仍属于“生产型”城市,这是中国大多数城市的特点。
工业领域的减排是上海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硬骨头”。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表示,上海并不想让工业“空心化”,他需要留下高端制造业。多位学者表示,因为转型起步早,上海的工业碳排放在“十二五”末期就实现了达峰,与多数城市相比,上海工业的
碳强度已经相对较低。但这也就意味着深度脱碳的挑战更大,必然要依靠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来实现。随着上海人均收入的增长,交通和建筑排放的占比也将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