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成本提高短期对企业有阵痛,但也不要被企业可能放大的情绪所影响
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
碳中和的之间仅有大约30年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而且中国的绝对排放量是没有任何国家可比的。无论
减排的速度还是力度,达峰后中国年减排将远超发达国家。中国承诺时间恰逢迈入“十四五”规划期,这时作出承诺在做“十四五”规划和更长期发展规划时可充分地把这个约束考虑进去。地方和企业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责任方和主体,及早把这个信号传达给地方和企业,可让他们在经济、投资、技术、环境等方方面面有一个比较长期的综合考虑,早作为早主动,达峰峰值低而且早,后期减排压力就小、回旋余地就大、可能的影响和损失也越低。
制造业的
碳排放量较高,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碳成本的增加难免会有影响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顾虑。对企业来讲,碳成本增加短期肯定有一些阵痛。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
节能减排的机会。判断和把握节奏至关重要,要避免采取超出目前发展阶段不切实际的运动式“减碳”的过度行动。
政府出台
政策既不能忽略企业可能的短期阵痛,但也不要被企业可能放大的情绪所影响。客观上企业都有放大环境政策影响其产能和就业的意愿,这在欧盟实施环境税收改革和碳排放交易和美国实施SO2交易时,影响的企业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实际的影响远远小于企业声称的。其实,环境成本、碳成本只是影响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转移的部分因素,营商环境、
市场大小、生产要素成本、汇率等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影响更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量实证研究并没有太多支持“逐底竞争”的。另外,碳成本提高影响制造业发展的观点忽略了全球都在行动这样一个现实。因为气候变化是全球
问题,到目前为止全球大约140国家都承诺了碳中和目标,为此这些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碳成本增加。因为大家都在做,都在为此付出,而不是像以前只是一小部分国家在做,因此每个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跟以前也许差异不大。欧洲、美国等国家可能碳成本增长的更多,中国可能还会因为技术进步快提高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