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零碳化
燃料零碳化是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量制取可再生燃料,包括氢、氨和合成燃料等。基于零碳
电力的可再生燃料制取(图 7),将创建一种全新的“源-储-荷”离线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有望使
交通和工业燃料独立于化石能源,实现燃料净零
碳排放。可再生燃料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变革性技术,可为国家能源战略转型与
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图7 基于零碳电力的可再生燃料制取
可再生合成燃料是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电催化、光催化、热催化等转化还原 CO2,以合成碳氢燃料或醇醚燃料,具有能量密度高、输运和加注方便、可利用目前加油站等基础设施、社会应用成本低等优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安德鲁 · 欧拉(George Andrew Olah)等于 2006 年在著作《跨越油气时代:甲醇经济》中提出了利用可再生能源将工业排放及自然界的 CO2 转化为碳中性醇醚燃料的观点。
2018 年施春风、张涛、李静海、白春礼 4 位院士联合在 Joule 发文提出,如果人类想要获取、储存及供给太阳能,关键就在于如何将其转化为稳定、可储存、高能量的化学燃料,“液态阳光”将可能成就未来世界。近年来,通过可再生能源来转化 CO2 制备合成燃料技术引起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关注。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Carbon Recycling International)在冰岛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基于 CO2 循环利用的商业化甲醇工厂,通过地热发电,电解水制氢气(H2),进一步与 CO2 合成可再生甲醇;2014 年该公司甲醇产能达到 4 000 吨。
2020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团队千吨级“液态阳光”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成功运行。欧盟启动 Energy-X 项目,以 CO2 为介质来探究碳基能源的循环利用;美国能源部成立“液态阳光联盟”(Liquid Sunlight Alliance,LiSA),聚焦 CO2 光/电还原液体燃料;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可再生合成燃料研究中心,目标是研发基于零碳电力的可再生合成燃料系统。牛津大学 Hepburn 等 在 Nature 上发文预测到 2050 年全球将有 42 亿吨 CO2 被转化为合成燃料。
要真正实现通过阳光、水、CO2 获取可再生合成燃料,亟待开展可再生合成燃料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针对 CO2 还原转化产物,基于燃料与动力装置相互作用及调控机制,进行可再生合成燃料设计;从分子水平上建立催化剂构效关系,实现高效 CO2 还原催化剂体系的设计与功能化定制;进而构建高能效的 CO2 还原合成燃料系统,实现 CO2 到液体燃料分子的高选择性转化和可再生燃料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