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明:谢谢新京报记者提了一个很重要的
问题。
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起步最早,做工作相对做的比较多。在保护的实践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可以说云南物种是非常的丰富,特有种的比例非常高,有三分之一的物种仅分布在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或者说在国内仅限在云南的植物和动物都占到近三分之一,同时濒危物种数量也是比较大,列为保护的物种在全国来说,云南占到了三分之二,这都是我们保护对象重要的特色和亮点。
有一个弱点,我们刚才所谈到的,我们所有物种种类很多、类型很丰富多样,但是每一个种的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甚至少到个位数。比如说我们滇东南狭域分布的被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华盖木,最少的时候野外只有六株,已不能够维持一个物种正常的基因交流和繁衍,要维持正常的基因交流和种群的繁衍至少应该在万株以上,如果低于三千株以上就是属于极濒危了,因为没有基因交流很快会衰退的。
云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抓了重点,重点首先是在丰富多样当中抓重点,首先是抓旗舰物种,这个起步比较早。从上世纪50年代就建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旗舰物种以亚洲象、热带雨林望天树等为主要保护对象和保护管理目标。同时亚热带地区的黑冠长臂猿,到北部滇西北高寒地带的滇金丝猴,还有中部亚热带区域的绿孔雀等等,这些旗舰物种,因为它是生态系统里面重要的发挥着旗舰作用的领先物种,又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倍受全社会的关注,保护好他们也就保护了这个区域的整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因此旗舰物种的保护可以说云南省是起步最早,全省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达到了362个,分为11种类型,包括最高级别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和省州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的保护地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大范围、大规模多样化的自然保护区建立基础上,代表性的旗舰物种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最近三十年这些旗舰物种数量翻了一番,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保护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极少种群和旗舰物种最大的不同在于,旗舰物种受到关注度高,而极少种群个体数量非常的少,种群规模小,分布范围非常的狭窄,有的只在一小片河谷,有的在山头,有的出现在东坡不见西坡,范围小到可能不到一平方公里,这种情况使得极小种群的知名度远远不够,因此社会关注度不高,甚至在保护研究领域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有的极小物种既没有处在保护地范围内,也没有列入我们的主要保护对象,很容易被忽略掉。
云南省针对这一部分极小种群2005年率先提出了关于极小种群的概念,得到了当时国家林业局的支持,2010年正式在云南省启动了极少种群的保护行动计划,出台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的保护规划纲要》,《极小种群的保护行动计划》。同时列出了20个要抢救性保护的极小种群,同时根据极小种群分布区域特点,他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和保护生物学前期研究基础,把20个极小种群分别给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大学来实施全方位的保护。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首先保护被子植物最原始的华盖木和最少的时候只有十几株云南蓝果树,还有。在滇东南一个非常重要的孑遗植物——蒜头果;昆明植物所做了更多的一些种类,漾濞槭、弥勒苣苔等物种,他们在当时发现时数量只在两位数的。西南林业大学做巧家五针松等,也是西南林业大学发现的,把20多个物种分给不同研究机构进行抢救性保护,这个从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到保护实践,首先解决人工快速繁殖的技术难关。
比如说华盖木,这是一个极小种群,更新非常困难,我们推动保护生物学研究和快繁技术的攻关突破,解决了繁殖技术瓶颈,使得在短期内快速地扩大种群数量。也包括滇东南蒜头果,由于含有能够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的神经酸,因此一段时间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这种情况下我们抢救性开展了人工快速繁殖,现在已经成功扩大种植,作为石漠化治理优秀树种,种植2.5万多亩,整个种群数量到了将近200万株,在不到十年之内处于濒危物种解除了濒危状态,利用它在石漠化治理中非常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既修复了生态,又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效益,同时抢救性地保护了这个物种,调动起当地老百姓保护的积极性,创造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类似这样的经验在云南还是比较多的,有的即使目前有极高的保护地位和科学研究的价值,在利用上我们还在不断的探索,像云南蓝果树希望获得能够提取,能够抗击人类疾病癌症的功效成分,使得我们每一个保护对象不仅有重要的保护地位、科学研究价值,还能够为人类的未来福祉提供服务,因此在极小种群方面我们从科学层面的抢救性的保护,从技术层面的人工快速繁殖技术攻关,同时将今后利用上对人类带来福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
这方面云南应该说在全国是率先的,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个极小种群现在增长超过旗舰物种,翻了几十番甚至几十万翻。2020年对极小种群名录做了扩大和更新,把很多分布很偏远的、为人不知的极小种群列入到我们极小种群保护管理目标,现在已经列了101种,包括像竹类当中的贡山竹,这个衍化繁殖是非常特殊的,还有很多兰科植物,是我们今后花卉重要的种质资源。这样物种很多过去不为人知,很多不在保护地内,也没有列为保护对象,是我们现在应该特别关注的物种,通过保护行动,也唤醒人们,地球上每一个物种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今天没有用的东西可能明天就是无价之宝,我们对待每一个极小种群都应该给予加倍的关注,因为他们知名度很低,但是处在濒危状态。现在进入到第二轮极小种群的保护工作,突出拯救保护的重点,全方位开展对极小种群的保护,首先是突破它的人工繁育,繁育以后把这些物种不是建立在我们的苗圃里面,而是回归到自然,让它成为自然界的一员,而不是我们人工栽培的人工林。
我们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所做的蒜头果,这是一个半寄生的物种,让它种到了我们的常绿叶林下,造林以后跟其他的树种和灌草混交,这样就能够在五年到十年内形成近自然的天然森林群落或近自然的森林。因此我们说应该唤起我们对极小种群的关注和保护。
促进退化的栖息地向近自然的栖息地恢复和修复,无论是对旗舰物种还是极小种群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一方面云南省也总结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就是根据不同的物种所分布的地理环境进行近自然的恢复,向能够符合保护对象的生存和繁育的栖息环境的恢复,促使我们的生态系统,使栖息地适宜性不断地得到提升,成为今后我们保护这些旗舰物种的重要生态条件和生存繁衍的环境,这比我们迁地保护和采取其他保护方式就更加有效,能够回归自然,让极小种群回到自然的空间不断得到发展壮大。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