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标准政策不完全包容转型金融
2020年9月,中国向全世界做出了将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
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双碳”目标确立之后,全社会的行动力明显提升。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在“2021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表示,绿色金融在中国取得了更加积极的进展。在过去一年,金融机构推出了碳中和债券、碳质押贷款、ESG评价方法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和工具。
据统计,今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到14万亿,同比增长26.5%。今年的前8个月,我国绿债发行规模超过3500亿元,同比增长152%,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额,其中,碳中和债券累计发行1800多亿元。
不过,业内人士也注意到金融支持高碳企业转型与防范“洗绿”“漂绿”的两难情况更加突出。由绿金委主任、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发布的《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摘要版)中就指出,目前国内外的绿色金融标准和
政策体系都尚不完全包容转型金融,甚至有可能“挤出”转型金融。
比如,在目前我国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目录中,确实已经包含了一些支持转型的项目,但这些转型项目数量和类别有限,大量可用于转型的项目尚未包括在绿色目录中。
此外,许多企业用于支持低碳转型的流动资金和以推动转型为目标的用于并购高碳企业的资金无法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由于缺乏对转型企业、转型路径的界定和披露标准,即使该企业有很强的转型意愿和具体的转型项目,许多银行和资本
市场参与者出于“防范洗绿风险”的考虑,也不愿不敢为这些企业提供融资,更不用说提供绿色融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