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终局之战

2021-10-8 10:02 来源: 碳阻迹

四大重点行业的碳中和终局


碳中和覆盖了各行各业,原则上每个行业都需要实现碳中和。下面笔者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行业(也是碳阻迹长期深耕的四大行业)分享他们碳中和终局的一点浅见。

能源

能源行业是一个国家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一般占到国家排放的70%以上。国家要实现碳中和,首先必须碳中和的就是能源企业,例如国家能源集团,一年的碳排放就有近10亿吨,接近全国碳排放的10%,假如国家能源集团一年减碳20%,这甚至会为全球降温带来直接明显的贡献。

能源行业企业的碳中和路径基本都是先碳达峰(提出碳达峰目标的能源企业2028年,2030年居多),继而深度脱碳,最后利用负碳技术/项目实现碳中和。

近期笔者参加一家国有煤炭集团的碳中和研讨会,会上有一位国家发改委的专家提出,煤炭企业或者能源企业未来的终局不是因碳中和而被淘汰,而是成为新的化工企业,通过CCU技术(注意不是CCUS,而只是CCU,碳封存的应用前景显然不如碳利用开阔),能源企业产生的巨量的CO2,可以成为很多化工产品甚至食品的原料,所以这家煤炭企业将来可能真会改名为“**化工集团”。近期CO2人工合成淀粉的突破性进展已经引起社会巨大的反响,尽管科学研究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但无论从投资还是技术创新来看,这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能源企业每年产生的超过50亿吨的CO2在不断通过节能改造技术降低之外,把CO2捕集并变成新的原料,这成为社会发展新的生产要素和驱动力。

可喜的是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了,我们一家能源企业客户近期开始在新能源领域布局,据说已经要给华联商厦提供分布式光伏的新能源解决方案了。

与其等着被碳中和大环境所淘汰,倒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大力发展新能源,并且把不得不产生的CO2变成原材料和资源,这也许是能源企业在碳中和大背景下的终局!

科技

科技企业本身的碳排放确实不够多,从公布数据的中国科技企业来看,百度目前是唯一一家,百度2020年的碳排放大概为50万吨,其它中国头部科技互联网企业的碳排放量也差不多都是这个量级。科技互联网行业也是笔者所在机构近期实战经验最丰富的行业,目前与所有头部科技互联网企业在碳中和领域都开展了合作。

根据碳阻迹观察,对于科技企业来说,碳中和CREO(Calculating-Reducing-Engaging-Offsetting)路径中,算清楚自己的碳排放是第一步,目前笔者接触到的有些科技企业走得非常前沿,不光是考虑到自己的Scope1,2,3的排放和减排,还甚至考虑到自己未来业务模式增长带来的排放,我们把它定义为Scope4(与行业中头部专家共同确认这个说法),这个概念也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和推动。

第二步则是减少各个Scope的排放,对于大多数科技企业来说,数据中心基本都占到了最大比例的排放,笔者机构接触的几家头部科技公司,年度排放中接近90%来自于数据中心,目前有科技企业已经提出要拿出百亿资金将所有的数据中心用清洁能源来发电,这是需要创始人&CEO的魄力才能推动的工作!期待更多这样激动人心的行动!

第三步也是科技企业碳中和最重要的一步:带动Engaging,通过自己的平台生态建立个人碳账户,带动用户共同参与碳减排的行动中。蚂蚁森林一直是一个很好的个人碳账户案例,推动了6亿人参与减碳行动,并种了2亿多棵树。巨大的用户流量和粘性为蚂蚁森林带来了巨大的品牌价值,之前笔者机构就操作过帮助一些企业和活动在蚂蚁森林上完成了碳中和,并且在蚂蚁森林上得到露出,当蚂蚁森林用户拿绿色能量来认领种树时,就可以看到这家碳中和企业的名称,logo和碳中和的信息。这个模式对于企业来说,本来就要碳中和,但还可以借蚂蚁森林这样的流量平台得到曝光,这就很有动力了;而对于蚂蚁森林来说,可以获得更多企业的参与,可以减少自己种树的成本,尤其是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碳中和的企业需求明显增加,完全有机会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真正的企业碳中和聚集平台,这就是一个理想的多赢的合作模式。

这个模式原则上任何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都可以做,利用数亿用户的流量优势,吸引自愿碳中和的企业在平台上购买用户减碳行为产生的减碳量或者平台自己的碳减排或碳汇项目(例如种树)。不同的是,蚂蚁森林已经声明了自己是一个纯公益平台,但其它科技公司有这样的机会建立自己的碳交易体系(前提当然是符合碳减排量的MRV要求,并且买卖双方达成共识),一来可以跟蚂蚁森林一样成为企业和个人碳中和平台,还可以利用碳交易(或碳普惠交易),打包用户的总减排量在碳交易市场里交易,卖给那些高排放的电力钢铁企业,实现真金白银的经济收益(收益可以部分返还给用户或用于绿色项目投资等,但这个自主权在科技企业自己)。

利用自己的流量优势,打造自愿碳中和交易平台,这或许就是科技企业碳中和最理想的终局!

金融

金融机构自身的碳排放就更少了,有些投资机构一年的碳排放也才几千吨,甚至几百吨,要完成自己的碳中和只需要花几十万甚至几万元的经济成本即可完成。但为什么选择金融行业作为重要的行业赛道呢,主要还是因为它的Engaging,通过绿色投资、绿色信贷和其它金融业务,带动被投企业和客户一起实现碳中和,这才是金融机构的价值。笔者觉得金融机构可以向淡马锡看齐:淡马锡2020年实现了自身的碳中和;宣布在2030年将实现一半Portfolio的碳中和;在2050年实现整个Portfolio的碳中和!这样有雄心的碳中和目标值得中国的金融投资机构效仿学习。

高瓴已经宣布了自己将在今年实现碳中和,并且将在2025年实现机构自2005年成立以来历史所有碳排放的碳中和,同时将ESG纳入到高瓴投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

碳阻迹今年融资过程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顶级投资人在碳中和这个赛道是在意情怀的,他们对投资标的的考量也很大程度在于创业团队对碳中和这件事情的历程、决心、笃定和长期价值。

金融机构碳中和的终局也许就是从自己出发,带动生态伙伴,每个投资机构(或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每个从业者以及每个被投企业(或客户)都实现了碳中和,这是最大的情怀,也是格局最大的终局!

消费

对于消费品企业来说,自身组织层面的碳中和是常规步骤,更重要的是他们生产的消费产品是碳中和的,所以这需要对每个产品, 每个SKU计算碳足迹,并且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的产品和服务。

产品碳足迹的计算一般而言是需要计算一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原材料、加工制造、分销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处理等过程)的排放,是一项无论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非常可观的工作。

笔者分享一个亲身经历,2010年左右笔者还在英国工作的时候,当时老东家为英国最大的超市Tesco计算超市里产品SKU的碳足迹,每个产品碳足迹计算的咨询费用大概是1-2万英镑(大约10-20万人民币),通过人工咨询的方式计算产品SKU的碳足迹大概需要一个高级碳咨询师2-3周的时间。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时间上都是负担很重的,后来Tesco放弃了这个项目,也放弃了让每个Tesco产品都有碳足迹的承诺,再后来笔者之前所在的英国碳咨询公司也消失了。

这个事情对笔者的触动很大,2011年回中国创业的目标就是希望建立出一套碳管理软件产品可以大幅度提升碳足迹计算的效率,降低企业计算组织和产品碳足迹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碳阻迹团队近期推出的碳云平台-产品碳足迹计算功能也就是为此而生。

这里举一个非常典型的突破性案例:星巴克是碳阻迹的老客户了,因为上海前滩太古里国庆节前要开业,星巴克要在前滩太古里打造一个史上最绿的门店,所以找到碳阻迹想计算一下星巴克十几种植物肉产品的碳减排(相比起动物肉)。按照我们的传统服务模式(依赖于人工咨询),可能最快需要2周时间计算一个SKU的碳足迹,每个产品碳足迹计算至少需要5万元,但是星巴克考虑到时间周期很短(为了赶开业,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加上这次SKU数量很多,在时间上和费用上都严重超支了。这时正好碳云平台上线了, 碳阻迹给星巴克团队以及星巴克的供应商们演示了这套软件后,发现可以非常清晰且快速的计算一个产品的碳足迹,并且可以计算出来对比基准产品的碳减排量。在这样一个现实情况下,碳阻迹用碳云平台接下了这个单,随后利用碳云的强大数据基础和软件的效率优势,在不到1天时间内算完了全部SKU的碳足迹,单位SKU的产品碳足迹计算成本降低到了原来的1/10左右, 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客户可以在预算范围之内完成所需SKU的碳足迹的计算。这给了碳阻迹团队很强的信心,SaaS化碳管理模式逐渐跑通了,这对消费品牌来说也是一个福音,将来做产品SKU碳足迹的成本就只需要以往的不到1/10的价格了!

所以,消费品牌的终局或许就是他们在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找到合适的工具和模式,让每个产品SKU都有碳足迹,推动几亿、几十亿消费者参与到碳减排行动中,这应该就是最功德无量的终局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大行业之外,还有很多行业在碳中和领域在积极发力,例如交通、建筑领域的碳中和最近也是越来越火,这些行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实现碳中和。各个行业的碳中和终局不同,但是实现路径上却有非常强的普适性,碳阻迹团队在年初提出的碳中和CREO路径值得企业们深度学习和应用,这套模式已经在科技、金融、消费、能源的最头部的企业都得到了应用并获得非常积极的反馈。关于碳中和目标设定的CFOS法则以及实现碳中和的CREO路径请详细参考笔者写的一篇文章:中国碳中和。

常见问题解答

近几个月,碳阻迹接到很多关于碳中和的问询, 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回答一些普适性的问题。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