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运动式减碳”的四大表现
表现一:未立先破。这表现在没有认真对待破与立的辩证关系,看起来似乎有破的勇气和力度,而缺乏立的智慧和能力。减碳的任务下发到地方和具体的企业后,为了完成指标和任务,有一些地方和企业急功近利,做些表面工作;有的地方领导习惯于用以往关停企业思维对待碳达峰指标,甚至抱着“最后大不了把工厂关停掉就好了”的消极心态。此外,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也属于先立,但不少地方不愿做细致的社会宣传推动工作。
表现二:跟风表态。由于是中央提出的“十四五”开局的重点任务,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表示重视,抢先表态,造成了一定声势,这给其它一些地方、企业造成压力,唯恐跟不上形势,也纷纷表态。表态本身没有错,但跟风表态,很少经过认真研究,更拿不出具体方案,某种程度上就是空喊口号,一旦形成风气,就会“空话满天飞”。
表现三:
市场至上。当前,突出的表现就是热衷于炒作
碳市场概念,蹭碳市场热度,争先恐后地进入碳市场,似乎没有搞碳市场交易就没有搞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而对于碳市场的定价权与碳贸易量的关系、
碳金融与
碳交易的关系、碳交易与本地
节能减排有效性关系等碳交易机制,缺少深入研究。
表现四:行动扭曲。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近期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不少中小企业认为
碳减排与己关系不大,碳达峰碳中和是大企业要关注的
问题,特别是在疫情和经济下行、就业压力的背景下,更多精力放在企业的生存上,而对自身的生态环境责任放松甚至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