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公约》已有196个缔约方
“出于对丧失生物多样性的担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在支持人类生命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认识,1992年联合国制定《生物多样性公约》。”刘思佳表示,公约主要目标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及公正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
截至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共有196个缔约方,是全球签署国家最多的国际环境公约,其中中国是最早一批缔约国。“目前基本上所有国家均加入公约,表明全球社会充分认识到我们需要携手共同努力,从而确保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刘思佳表示。
生物多样性是支持陆地和水下所有生命的基础,为人类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以及富有营养的食物,加强对于科学的理解,并且提供医药资源,帮助抵抗疾病和缓解气候变化。更改或者删除任何一个元素,都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并且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现在人们获取的粮食、能源等资源比以前更多,但自然环境付出的代价也明显越来越大,这导致今后自然为人类提供贡献的能力将有所下降。”刘思佳说。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大约100万种物种已经濒临灭绝,如果不采取行动来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驱动因素的强度,其中许多物种将在几十年内灭绝。
每个物种在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丧失将来有可能会增加传染病和病毒传播的风险。”刘思佳表示。
此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密切联系。世界经济
论坛(WEF)发布《新自然经济报告》显示,全球高度依赖自然和适度依赖自然的行业总价值达4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比重的52%。长远来看,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也将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重创。
值得注意的是,多项国际研究表明,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5个主要驱动因素都是人类活动,分别为土地和海洋利用的改变、植物和动物的过度开发、气候变化、污染,以及外来入侵物种。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各种因素都会受到人类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影响,其中又包括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人口的动态和趋势、贸易、技术创新以及从地方到全球的治理等。这些因素的变化速度就因区域和国家而异。”刘思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