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碳达峰与碳中和,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实现“双碳”目标,我们的优势和挑战是什么?
张军涛:首先我们对碳达峰与
碳中和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了解它们的涵义,碳达峰是指单位主体的
碳排放在由升转降并达到平稳期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碳排放进入下降通道,我国目前尚未达峰。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源与通过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碳中和可分狭义和广义,狭义是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也可指全部温室气体排放。碳中和目标可以设在全球、国家、城市、企业活动等不同层面。
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在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但同时,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基数大、减排时间紧、制约因素较多,经济对能源依赖度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认知、
政策法规、手段举措等还有欠缺、存在短板。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碳排放量仍将继续增长,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但另一方面,我们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有自身的优势。一是我国体制机制优势,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有“双碳”这一明确的目标,全国上下团结一心,贯彻执行效率高、效力强。二是非化石能源优势,建党百年,我们非化石能源规模取得飞跃式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2020年,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58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全口径发电量的比重为33.9%;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合计9.8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壮大、替代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我国装备制造能力优势,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制造能力世界领先,为能源结构调整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实施基础。四是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明显增强,我国正在从世界工厂、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创造的重要园地,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从原来的模仿、追随变成并跑甚至领跑,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成果源源不断地产生,尤其在新能源、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我们发展得很快。这样可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足够的战略纵深,也为节能降碳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选择。五是后发优势,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已经实现碳达峰甚至碳中和国家的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优化自己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