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国已故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创办于1914年的天津渤化永利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利化工”)已年过百岁。作为中国创建最早的制碱厂,永利化工开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先河。毛泽东主席曾赞誉范旭东先生“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创新让百余岁的永利化工在“绿色低碳”方面走在了化工行业的前列。
日前,记者来到永利化工采访。
“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永利化工第一专利证书 资料照片
“发明人:侯德榜;发明名称:侯氏碱法。前项发明业经本局审查合格,给予发明权五年……”永利化工档案室里静静地躺着1953年颁发的“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企业现在运行的年产80万吨的纯碱装置,还在使用这项技术,在纯碱生产过程中,目前每年可回收利用近60万吨的二氧化碳废气。这与现在热门的“
碳中和”概念不谋而合。
“不能为减碳而减碳。”张润江说,“实现对二氧化碳的综合应用是减少企业
碳排放的重要举措,也更加经济。”隶属于永利化工的天津永利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华北地区最早生产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的企业。张润江是该公司的总经理,从事二氧化碳相关工作近30年。
张润江介绍:“我们利用现有园区合成氨、甲醇装置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废气,通过变压吸附及精馏纯化、液体二氧化碳固化等工序,生产出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和食品级固体二氧化碳。出产的用于制作碳酸饮料的食用级二氧化碳覆盖了
北京、天津、
河北等地区。公司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等有近30年的战略合作关系。”他说,除此之外,被制作成固体的二氧化碳(干冰)在冷链
运输和食品保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永利化工还与冀东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等合作,发展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张润江介绍,驱油技术就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油层,通过降低原油黏度和增大地底压力等机理,驱动原油从地底“钻”出来。这一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延长油井生产寿命。同时,原油采收后所空出的庞大地底空间,成为二氧化碳的天然储藏罐,解决了二氧化碳的封存
问题。
据了解,永利化工现在运行的一套5万吨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装置于2012年5月4日投产,目前已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产品检测优势。至新项目建成投产,永利化工已经具备年回收15万吨二氧化碳废气的能力,在实现6500万元年产值的同时,每年可节约标煤0.75万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
“碳排放量超过配额指标,多出来的部分要花钱买。”永利化工碳排放管理师郝金明说,“碳排放管理师的职责是监测各个生产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对排放量较高的生产装置提出整改措施。2021年,我们预计碳排放量要比去年减少约20万吨。”
作为一名
碳管理师,每天到现场巡查是必不可少的。50万吨丁辛醇装置、二氧化碳废气回收及综合利用项目是郝金明负责的重点,她戴着安全帽到现场查看有无跑冒滴漏现象,反应釜、塔器、管线的保温情况,同时通过现场计量仪表查看二氧化碳回收率和产量。
蒸汽使用是否过多?水电消耗量是否超标?煤炭和丙烯等原料的使用量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郝金明通过公司能源管理中心平台,实时监测数据,将异常数据反馈给相关生产单位,要求它们在最短时间内改进。她还要核算各生产装置的碳排放量,从能源消耗和固碳产品入手,分析数据,挖掘碳
减排潜力。因为郝金明知道,无论是降低水电消耗,还是降低原燃材料消耗,最终都关系到碳中和。
为了更好地促进降碳工作,碳管理师还肩负着工艺管理的重任。目前,永利化工正在进行大检修,对一些新建项目和工艺设备改造项目的施工,郝金明盯得很紧。“大检修对降碳工艺的提升是一次机会,通过实施技改技革措施,现有装置的物耗和能耗都会有效下降,我们的
节能降碳工作一定会有一个新提升。”郝金明说。
永利化工质量中心主任赵强,是该公司能源管理负责人,他介绍:“目前,全行业的‘双碳’意识都在提升。‘十四五’期间,永利化工的碳排放量计划下降79万吨,富余的指标还可以进行交易,不仅能够增加收益,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绿色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