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转型模式和路径在哪里?
刘俏: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
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制度层面看,涉及国家层面的治理变革;从
政策层面看,需要围绕碳中和设计财税体系、投融资体系等;从技术层面看,对低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等技术创新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产业层面看,碳中和会带来企业商业理念的变化,重新塑造企业治理、战略、投资决策、内部管理、工艺流程等内容。
第一,要找碳节点行业。各个行业之间是通过各种各样的
市场交易互为上下游的,这就构成了一个千丝万缕的网络。通过对这个网络进行分析,可以找到所谓的“节点行业”,这些行业本身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里处于关键位置,跟众多的其他行业发生关系。这些行业的产业政策变化、技术变革,对整个碳
减排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现在在思考未来如何更好推进碳中和的时候,可能第一步就是要全面理解、掌握我们的国民经济体系里哪些行业是碳节点行业,针对这些节点行业制定产业政策,做技术变革,它的影响会通过网络传递出去,形成一个倍数效应。
第二,改变行为方式非常重要。实现碳中和不仅是宏观
问题,也是微观问题,尤其需要研究如何把企业和个人纳入碳中和的过程。好的激励机制可使企业、个人及地方政府有动力有意愿作出与碳中和目标一致的行为调整。比如,可以用
碳汇和
碳金融的方式,引导债券发行、股权融资向着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方向作出配置。但市场机制如何设计、税率如何设定,这些问题都将是新的挑战。又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Allcott做了一个试验,每个月住户会收到
电力公司寄的帐单,假如在账单里嵌入一些额外的信息:小区平均每户用电量是多少,最相似的邻居用了多少度电。这两个信息加入进去之后,这种社会比较会导致人类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跟公众行为做比较,随后有意识地减低对电的使用。基本上家庭用电量能降2%,相当于把电价提高了百分之十几带来的效果。未来如何激发微观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以何种机制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以促进
碳减排,都是需要我们来思考回答的。
第三,建立有效的碳价发现机制。碳价格的发现机制背后是很重要的蓝海,有区域性、差异性的碳价,才能真实反映二氧化碳的
排放权,以及其对经济生产活动的影响。
“双碳”目标确实会带来很大的机遇,但是背后的路径如何勾勒,不仅仅是靠政府、靠顶层设计,最终落地实现靠的是市场的微观主体们。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就在于用了四十多年时间催生出1.45亿个微观经济单位,这些微观主体通过市场交易,将各个行业连接起来,形成国民经济体系内的生产网络。这样国家的产业改革以及行业的技术变革通过生产网络溢出到别的行业,产生乘数效应,这是中国模式成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