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对中国来说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重大机遇
实现“双碳”目标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中国人均GDP去年刚刚突破1万美元,而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问题依然突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能源需求还在继续增加,
碳排放尚未达峰。这就决定了实现“双碳”目标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既要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又要推动中国经济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一场无法回避的严峻考验。难度更大的是,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
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所要付出的努力也将远远大于这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态结构、空间结构的根本性优化变革。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能源低碳转型,确实任重道远。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其任务的艰巨性和过程的复杂性,坚持科学务实的精神、建立高效协同的治理机制来实现“双碳”目标。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的又一场大考。
实现“双碳”目标是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队伍的一场大考。“技术为王”将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哪个国家、哪家公司的绿色科技创新走在前面,哪个国家、哪家公司就将占得发展先机,在国际上获得新的话语权。比如说,要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突破储能、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发展原料、燃料替代和工艺革新技术,推动
钢铁、
水泥、
化工、
冶金等高碳产业生产流程零碳再造;要加快发展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技术,形成公路和城市道路绿色低碳
交通运输方式;建筑领域要发展“光储直柔”配电系统相关技术,实现用能电气化,同时还要在低碳取暖和制冷技术的研发和运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发展
碳汇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负排放技术,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
减排技术;还要加强产业技术集成耦合创新,积极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这都需要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做保障。
实现“双碳”目标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构建新型工商业文明的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迅速改变人类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整个地球村迫切需要建立既能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性需求,又能推动社会进步、保护自然环境、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新型工商业文明。这样的工商业生态是价值共享的而不是零和博弈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而不是单纯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是动态平衡、生生不息的,而不是竭泽而渔、舍本逐末的,也就是华夏先贤主张的“万物相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拥有5000年绵延不绝、丰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具备独特而又普适的时代价值,完全可以为塑造新型工商业文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智慧。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发达国家倡导的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这都完全契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
实现“双碳”目标,是在全球面临大变局大考验背景下,中国展现大国担当,推动世界各国开展大合作的机遇。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蔓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再次敲响警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何去何从,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考验。在这种大变局大考验下,必须做出正确的历史抉择。实现双碳目标,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中国积极促进国际大合作,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的大国担当。中国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向世界发出一个明确信号,即气候问题已亟待解决,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合作是解决气候问题的关键。据英国剑桥计量经济学会预测,中国如果如期实现减排承诺,就可将全球升温水平拉低0.25℃左右,这将对解决全球气候问题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