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完成所有《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充满信心”
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马德里大会,因谈判各方分歧严重,大会未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谈判这项核心任务达成共识。
因此,围绕《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
问题展开对话,成为本次大会的重点。
解振华说,大家希望在这次会上解决《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并已达成政治共识。另外就要解决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还有收益分成的问题。
他认为,《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方面的里程碑,规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基于科学和规则,展现了最大的包容性和可达性,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巴黎协定》已经生效6年,如果连第六条实施细则都不能够完成,怎么能证明我们多边机制的有效性呢?”
在解振华看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当中,无序排放造成的,这是大家的共识。要共同努力,依据各国的能力、水平、国情采取有区别的行动。
行动是共同的,但是各国的能力不同,历史责任不同,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不同的。
解振华说:“习近平主席指出,《巴黎协定》符合全球发展大方向,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中美共同努力促成了《巴黎协定》的达成,结果因为美国退出,耽误了气候变化的多边进程长达5年,美国应该追上来,我们一起合作。”
解振华表示,大家现在还在磋商的过程当中,关键在于如何将各国政治意愿反映到行动当中。
“我们主张,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所有的国家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因为我们在同一个大船上,都得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要展现建设性,能够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
减排效益。”他说。
关于《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解振华表示,能不能实现不超过2℃,力争控制在1.5℃以内不是各国的口号,关键是各国的行动,必须是清晰的,要按照《巴黎协定》的目标努力去争取1.5℃,这样去做可能就更符合实际。
解振华强调,传统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不可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传统的技术也不能够解决《巴黎协定》的目标,必须要进行经济社会转型,同时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实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