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减法:“能源富矿”的“结构之变”
对于54岁的
贵州省晴隆县紫马乡栗树村农民陈天粉来说,村里建起光伏电站,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更改写了石漠化荒山的未来。
2019年,她的家乡建起一座占地2000多亩的光伏电站。过去,这里曾是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山区,从电站第一块光伏板搭建开始,她就来到电站务工,见证了荒山中崛起绿色能源基地的蜕变。
“工作灵活,来一天有一天的钱,累计已收入四五万元。”陈天粉说,家门口就业,主要工作就是养护好光伏板。工作之余,她还拍摄了不少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分享,石山区的华丽转身,让不少人赞叹。
“光伏基地给农民创造了就业岗位,增加土地流转收入,更实现了
节能减排。”紫马光伏电站站长余厚山说,这个光伏电站一年可发电9000万千瓦时左右。由此推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燃煤3万吨,实现减排二氧化碳8.4万吨、二氧化硫1.08万吨、烟尘3.6万吨……
作为长江以南最大产煤省,贵州是一座“能源富矿”。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自然条件,让这里一度被认为是“无风”“无光”新能源资源匮乏区,而技术进步和空间挖潜,正在悄然改变“煤海”的能源版图。
2011年,贵州首座风力发电站并网发电,十年间,高山与河谷边建起一座座“绿色电站”。如今,贵州新能源发展可谓“风光无限”。截至今年9月底,贵州统调新能源装机1569万千瓦,占全省统调装机比例26%,新能源装机规模与装机容量比重均排在南方电网五省区前列。
今年1月,在世界经济
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致辞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能源生产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日趋低碳化。以贵州为代表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通过能源结构之变
碳排放做“减法”,加速推进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
“十三五”期间,贵州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从0.886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671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24.3%,前四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