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尽早引入合格投资机构参与投融资交易
另一方面,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增加参与的主体时,也要尽早引入合格投资机构参与投融资交易从而提升
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让碳交易价格处于合理区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金融机构还不能开立账户直接参与
碳市场交易,金融机构在全国碳交易市场中的参与舱室也较为单一,主要包括通过
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提供创新专项
碳金融服务等。
来自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测算数据显示,实现“双碳”目标的投资需求规模在127.2万亿元至174.4万亿元,相当于每年需投入3.2万亿元至4.35万亿元。
在此势头下,一大批
碳资产管理企业涌现出来。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都加大绿色投行、绿色基金等业务,今年多单“
碳中和”债券、碳结构性存款等碳金融产品落地,除此外,保险、券商、基金公司都在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尝试与探索,一些金融创新业务也已经落地实施。
在安永大中华区战略与交易咨询服务合伙人萧富升看来,碳资产现在是一个比较新的资产概念,市场还在逐渐完善,后续会有更好的价格信号出现。
邵帅则认为,目前大部分的绿色金融产品还存在对“绿色标签”界定不明确的
问题,这可能会导致“钻空子”的骗贷现象。邵帅指出,绿色金融无疑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碳交易市场也确实需要多元化的交易产品来激发交易活跃度。因此,未来应将绿色金融产品落实到绿色项目上,这是保证绿色金融
节能减排效果的有力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碳期货等碳金融衍生工具方面,目前也有所突破。
据了解,上海环交所已与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标准化的碳
衍生品——上海
碳配额远期交易,作为碳市场创新型风险管理工具,该产品可帮助企业等市场参与主体有效锁定交易价格、规避市场风险。
“引入多元化的交易产品应首先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制度,形成多元化交易产品所需要的精确的碳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第二,要构建严格的绿色金融审查制度,从而保证绿色金融产品的规范性、降低潜在的金融风险。”邵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