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中国承诺: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
碳中和。
作为《读懂碳中和》一书的作者之一,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秘书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认为,首先,我们要问这样两个问题:
大气中的碳循环是什么样的结构?谁在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在这两个问题背后,其实有四个交互的对象。
第一个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科学家推算在2009年~2018年间,人类每年向大气中排放350亿吨二氧化碳。
第二个是土地使用,因为要盖房子,要去改变土地的用途,因此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概是每年60亿吨。
第三个是陆地系统,大部分植物白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氧气,晚上要吸入氧气排放二氧化碳,这个排放量和吸收量基本平衡,大约是4400亿吨。
第四个是海洋系统,他每年的排放量和吸收量也基本平衡,大约是3300亿吨。
鉴于陆地和海洋系统的排放和吸收净值能相互抵消,人类排放的这400亿吨就成了主要矛盾。好在地球的陆地系统和海洋系统能额外多吸收约200亿吨的杂质,这样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量大约在180亿—200亿吨。
所谓碳达峰,是指到了某个时间点,我们逐年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达到了最大值,之后就开始下降。
碳达峰后虽然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量在减少,但总量还在增加。所以要想解决问题,实现碳达峰还不够,我们必须实现碳中和,让增加的量和减少的量相互抵消,实现净
碳足迹为零。
要想实现净零排放,我们还有一个办法叫“工程
碳汇”,也称“零碳技术”、“负碳技术”、“近零排放技术”,通过人为的方式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隔离出来,是各国低碳科技的一个竞争领域。
另外,除了二氧化碳之外,所有类型的温室气体排放都值得我们关注。
以2014年我国温室气体来源为例,可以看到,能源、工业、农业、废弃物处理,都是主要的排放源。
一方面,能源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工业过程产生的量也不少,比如炼钢、制作
水泥。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温室气体甲烷,甲烷在能源活动中会逃逸,比如挖煤矿的时候,生产天然气的过程中,都会产生。
2030年碳达峰主要涉及的是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相关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而碳中和的目标包括全经济领域的排放,不仅仅是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我们要处理所有类型的温室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