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小全:期待与广大金融机构密切合作 共同推动碳交易金融化

2021-11-20 22:47 来源: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作者: 朱元方

导读: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小全11月16日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的ESG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暨2021第三期陆家嘴“能源+金融”论坛上表示,全国碳市场刚刚启动,目前仍处于初期起步阶段,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更长时间的政策实践、更大范围的市场探索和主体参与来不断完善,以更好地发挥碳市场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期待与广大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碳交易金融化,创新碳金融产品,发展碳金融市场。通过各方携手共进、合力推动,为中国如期实现“双碳”承诺贡献力量。


周小全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举措,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落户上海,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建设、运营和管理。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首批纳入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近45亿吨二氧化碳,一经启动即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碳市场。目前,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配额价格波动合理,单日成交量屡创新高,截至2021年11月15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80个交易日,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2524.06万吨,累计成交金额11.19亿元。

目前,全国碳市场仅允许控排企业参与碳交易,依托全国碳市场的碳金融市场也暂未开放,但纵观国际较为活跃的碳市场,金融机构无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欧盟碳交易市场是国际上成立最早、体系最成熟、交易份额最大的市场,市场参与交易的主体并不限于控排企业,也包括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等。以欧盟碳市场为例,投资机构可直接参与碳配额拍卖并持有碳配额。在其对碳配额运作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了多元化作用促进碳配额流动,推动了碳市场发展。概括来说,金融机构在碳市场中主要充当八大角色,包括市场中介(即提供碳交易代理服务、做市商、打包交易、投机获利、提供碳交易衍生产品)、碳期货、碳远期、气候指数挂钩理财产品、能源转型基金、市场研究、配额交换和咨询服务等。金融机构在参与碳市场发展过程中,将碳市场作为投资渠道,直接参与碳交易,活跃了碳交易市场;向碳市场参与者提供金融中介服务,顺利推动交易进程;同时还参与推动碳金融产品的设计和碳金融服务的发展,使得减排项目投资回报速度也相应提高,呈现出互利多赢的局面。

由此可见,多样性的市场参与主体是碳市场保持活跃的必备条件,也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更多支撑。随着国内碳市场深入发展,金融机构在推动市场化机制建设、发展绿色金融方面作用愈发凸显,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周小全从五个方面阐述了金融机构为国家碳市场所做出的努力:

一是金融机构在提升市场流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地方试点经验来看,参与碳市场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投资机构以及碳基金等,是碳市场最为活跃的参与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可以通过做市、报价、撮合交易等方式,为碳市场提供更多层次的、更灵活的定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激发市场活力。

二是金融机构在深度探索国内碳市场发展路径、满足气候投融资需求中起到关键性支持作用。

金融机构的参与能够帮助碳市场扩大资金来源,弥补气候投融资资金缺口。中国碳市场相较与欧盟碳市场、美国碳市场起步较晚,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不足。因此,国内碳市场需要不断发挥金融机构在其中的重要支持、建设作用,提供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同时发挥其捕捉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契机,积极引进外资,为低碳发展贡献资金支持的巨大潜力。

三是金融机构为国家减排政策落地、地方碳达峰计划实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加入碳市场能有效助力国家减排政策落地、支持地方碳达峰计划实施。对国家而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绿色信贷等气候投融资项目能够在宏观上减少全国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从而帮助我国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对地方而言,金融机构能够凭借其融资和引资能力助力地方减排工作并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金融机构为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碳金融体系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金融机构的参与能够促进碳金融产品设计、创新,提供金融服务,活跃市场,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建设。

金融机构既是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者和提供者,也是碳金融活动的中介服务提供者,更是连接碳金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重要桥梁。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可以有效提升碳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加强碳市场的价格发现。此外,注册登记平台、结算清缴平台等机构能够为碳交易主体提供基本服务,顺利推进交易流程。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咨询机构、信用评级、核证机构的加入也能够帮助稳定碳交易市场,提高风险对冲能力,降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

五是金融机构的支撑有助于提升国内国际碳定价能力,提高碳市场国际竞争力。

碳金融衍生产品对碳价格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及时有效地捕捉碳价格信号,从而制定合理的碳价,有助于降低价格及交易风险,平滑市场。调查显示,欧盟碳配额期货具有明显的碳价格发现功能,对现货价格走势影响较大。因此,金融机构的加入有助于不断探索碳金融衍生产品,包括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等,并开创风险防控管理工具,以构建完备的资本市场体系,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能力。

周小全认为,尽管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前景广阔,但在一定时期内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内碳金融衍生产品的竞争力较低。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缺乏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国内“碳金融”的概念起步于2016年,其传播时间有限、范围不广。这就导致国内各大市场参与主体对“碳金融”较为陌生,无法深刻理解其可能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背后所蕴藏的巨大商机,从而降低了市场参与意愿。与此同时,在目前市场分割不够合理的情况下,公共金融产品对碳金融产品具有挤出效应。当前市场上所发行的绿色金融产品形式多样、收益稳定、可信度更高,而围绕碳配额开发的金融产品较为单一,缺乏成熟的交易机制和可观的收益预期,这就导致了碳金融与公共金融相比竞争力较弱。金融机构存在缺乏科学、有效的碳资产管理能力,应对交易风险的策略还未有成熟、有效的杠杆工具,因此金融机构对加入碳市场往往持保守和观望态度。此外,碳排放权的低流通性、碳金融的潜在风险性使得碳金融产品在市场上不受青睐,导致金融机构、投资中介等重要主体在碳金融市场的活跃度有限。

二是碳市场风险控制体系较为薄弱。现阶段金融机构在参与碳市场的过程中将面临一系列风险,对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控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在政策风险方面,政策调节的不确定性和与之相关的监管不确定性,可能引起价格波动。由于碳排放权交易是基于市场化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总量设置、分配方式、抵消机制等因素的变动、突发事件影响都将导致碳价的波动,增加了金融机构对碳资产风险的管理难度。除政策风险外,信用风险也会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发展碳金融市场造成一定影响。在碳市场信用风险方面,国内缺乏信用评级体系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给市场准入标准设立、参与者身份识别、违约处置机制设立带来了困难。现有的碳金融融资工具,例如碳配额质押融资,在质押物风险管理以及违约处置机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完善空间,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要求较高。

三是碳金融产品创新有待加强。目前国内碳试点市场虽然已平稳运行多年,各试点市场对碳金融均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但交易产品仍以碳现货为主,品种较为单一。部分试点虽然推出了碳基金、碳质押、碳回购、碳远期等碳金融工具,但碳市场衍生品合约种类很少,专业化程度不足。同时,相较于传统金融衍生品,碳金融衍生品的设计仍不够完善,处于风险权重较高、收益相对较低的状态。

四是碳市场相关人才建设相对滞后。碳金融业务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多数金融机构对其认知度不强、积极性不高,对相关知识和业务的了解缺乏深度。对于碳金融这个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新兴行业,高素质、高质量、综合性强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而国内对该领域的人才建设与培养相较发达国家还相对滞后,现阶段人才缺口较大。

综上来看,全国碳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发展任重道远。作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及运营机构,上海联交所及上海环交所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稳步发展和壮大全国碳市场,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周小全表示,全国碳市场刚刚启动,处于初期起步阶段,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更长时间的政策实践、更大范围的市场探索和主体参与来不断完善,以更好地发挥碳市场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期待与广大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碳交易金融化,创新碳金融产品,发展碳金融市场。通过各方携手共进、合力推动,为中国如期实现“双碳承诺”贡献积极力量。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