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热力供应造成的间接排放是管控重点
具体可做哪些“事情”?周大地举例,老旧房屋跑气漏风,保温换热效果较差,冬季需依靠大量能源供应才能暖和。如今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及保温绝热技术,使用更少的能源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有些耗能甚至只有浪费型采暖系统的1/10。“采用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使建筑用能需求大幅下降,
碳排放相应减少,生活舒适程度反而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建筑供热乃至整体用能的高效电气化,以及与新型
电力系统互相协调的新型建筑能源系统。”
在江亿看来,科学防止大拆大建、严格控制建筑总量,可有效减少盖房子产生的排放。实施建筑用能电气化,比如用电热水器替代燃气热水器、以空气源热泵替代燃气锅炉等方式,是解决直接排放的主要途径。真正的难点是电力、热力供应造成的间接排放。“2019年,建筑运行电量为1.9万亿千瓦时,除了30%左右的零碳电力,其余都是以燃煤、燃气为动力的‘碳排放’电力。北方城镇广泛使用集中供热系统,也是由热电联产或燃煤、燃气锅炉提供热源。”
江亿认为,以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及生物质发电作为主要电源,以少量燃煤燃气电力作为补充,同时依靠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回收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建筑领域走向
碳中和的路径。换言之,布局零碳电力至关重要。“新增建筑用电最好全部由风电、光电提供。农村建筑层数低、各类屋顶多,风光装机容量能达到20亿千瓦,可满足农民生活、生产、
交通用电。城乡建筑可利用的屋顶空间约250亿平方米,还有部分可利用的零星空地,加上东部海上风电、城市周边风光基地等资源,城镇建筑用电也有保障。关键在于,如何让建筑有效消纳这些根据天气状况而变化的零碳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