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启,至今已百日有余,累计成交额超8亿元。您对全国碳市场的“百日”表现如何评价?
朱亚明:中国的全国碳
市场一经启动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
碳市场。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
政策工具之一,以
碳排放额交易等市场化方式推动
节能减碳被寄予厚望。可以看到,当前,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实现“双碳”目标将起到有效的助力作用,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
碳交易市场离成熟市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合理碳价的形成也需要引入更多交易主体,配额机制的动态调整(包括总量设置、分配方式、短期存储机制等),以及丰富的交易产品和完善的交易机制。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全球性的碳交易体系尚未建立,中国有机会通过国内的政策实践,在碳排放核准、碳定价、碳交易等方面增强国际影响力和提高话语权。
实际上,全国碳市场的“百日”表现并不足以反映其潜力。目前,纳入全国碳市场的2000多家重点排放企业均集中于发电行业,另有许多高碳行业例如
有色冶炼、
水泥、
钢铁等行业有望在明年年底前纳入全国碳市场。同时,机构投资者入市也在加快推进中。因此,中国的全国碳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碳达峰、
碳中和进程的推进,未来全国碳市场将向成熟完备的金融市场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