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双碳目标 银行业如何向“绿”

2021-12-1 10:01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推动建设气候友好型银行


  碳达峰碳中和带来了巨大的转型发展机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围绕“双碳”目标,我国银行业已在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相关工作,顺应我国中长期绿色低碳政策改革创新以及新技术新业态创新发展的趋势,加速实现气候友好的战略转型。

  但客观来看,目前的挑战仍然较大。“目前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绿色金融资产刚刚超过10%,还有一些是棕色资产或者高碳资产,在未来转型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敞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绿色金融处负责人张明哲表示。 他指出,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持续推动自身经营和供应链零排放,以及资产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目前银行年报大多只披露了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温室气体排放,没有对地市级网点的排放进行披露。我认为在建设‘碳中和’银行过程中,应该推动碳中和网点建设。”他谈到。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管理部信贷政策处处长丁丽也表示,该行已经对总行本部、27家一级分行的本部和城市行率先推动了自身碳减排,并表示将要把这个范围扩大到所有的一级分行和分支行中,对其开展碳足迹范围一、范围二测算。

  所谓范围一、范围二是指对温室气体的范围核算标准。此前,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颁布了一个温室气体的核算标准,后续发展为《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其中,“范围一”指的是直接排放,“范围二”则是电力间接排放,“范围三”是其他间接排放,例如员工出差的住宿交通和其他行为产生的排放、原材料采购产生过程产生的排放和原材料生产运输产生排放等。据介绍,国际标准ISO 14064就采用了这个范围核算标准,我国各行业的核算标准也大多采用了上述核算范围。

  除了对机构网点等自身运营的碳足迹核算,丁丽提出,要在制度建设层面把气候风险管理纳入信贷管理的全流程,包括贷前的风险识别、贷中的量化评估、贷后的预警监测等。据其介绍,建行去年把气候风险管理纳入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偏好里面对于气候风险提出了明确要求。

  “此前,大家对气候风险管理的关注不是很高。当前,对相关的风险意识正逐步提高。在项目选择过程中,包括气候风险、生物多样性风险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丁丽指出,银行要建立一套适应气候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和机制。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