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如何? 低碳转型不进则退
试水碳
市场半年,可以发现,企业在低碳转型上正各显神通。
在浙能兰溪发电责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溪发电”),一块400平方米的空地明年初将开建一个新项目。
不是扩大再生产,而是为了《先进CO2捕集与矿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万吨级集成示范》项目落地。兰溪发电设备管理部副主任卢得勇告诉记者,该项目由天地环保和
浙江大学等负责研究,兰溪发电负责落地,目前已经进入设备建设阶段。
对兰溪发电来说,这是一次开创性工程。近年来,他们先后投入36亿元,进行脱硝、超低排放等技术改造,可这并未彻底解决
问题。如果能利用化学吸收法捕捉二氧化碳,并经过提纯将其注入加气砖固化,就能进一步降低
碳排放总量。
萧山电厂运行部相关负责人最近则一直在思考,怎么让发一度电产生的二氧化碳继续减少。
目前,他们通过设备改造,已经让现有的3台机组分别比标准水平下降了几克。“别小看这几克,按照一年几亿度电的量算,这能减不少碳排放。”上述负责人说。
“空间还有,动力更足!”他表示,年底这笔盈余的
碳配额让他们倍感振奋。现在,公司已经在着手建设智慧电厂,通过机组的自动化启停,让其运行更合理,进而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损耗。
致力于废纸
造纸、垃圾发电、再生资源利用的华川实业,也对降碳“着了魔”。目前,公司除了设立企业能源阶梯利用工作机制外,还在开展“制浆造纸工艺
碳中和与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相关课题研究,计划将其转化为新技术,进一步助力企业低碳转型。
这些显然还不够。记者从相关专业人士那里了解到,今年国家按照行业平均基准线发放碳配额,大部分企业都能轻松过关。随着
政策收紧,今后碳配额的基准线下调是大概率事件。那么悬在及格线上的企业,就不得不通过技改等手段来
减排,这也是全国
碳市场充满活力之处。
“不进则退!”林彤也想到了这一层。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都是高耗能企业,国家采取总量控制的原则,就是要倒逼企业绿色转型,不断降低碳排放水平。否则,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他举例,比如今年没完成履约的企业,会被罚款两到三万元。在明年的碳配额分配时,会把今年欠缴的配额直接扣掉。如果企业在降碳上没有行动,那么在明年履约时仍会吃力。如此循环,一批效能低的发电企业将被淘汰,对市场来说,这也是一种资源优化。
“某种程度上说,更多的碳配额意味着更多经济效益,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权。”林彤说。目前,公司正在建设2台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这已属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后,机组每发1度电将比公司现有机组少用10克煤。按照每年约100亿度电来算,可以减少近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成效不可谓不显著。
此外,对于兰溪发电的碳捕捉技术,林彤也十分关注:“条件成熟,马上引进。”之所以如此上心,来自他对行业的观察。
让林彤印象深刻的是,当2014年国内第一台超低排放机组在嘉兴一电厂应用后,短短7年时间,这一机组在全国发电厂几乎成了标配。因此,虽然目前看碳捕捉技术还在研究阶段,但随着技术更新迭代,不远的将来,碳捕捉技术或许就成了常态,因此技术储备十分必要。
在全国碳市场的带动下,低碳绿色转型,浙江企业已经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