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与企业积极行动示范试点
区域协同、部门协同、措施协同,既有利于碳
减排,也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不过,现在减污降碳的技术缺口还非常大,减污降碳协同程度目前还不够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
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道出了当前减污降碳的现状。
目前,很多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进入瓶颈期,更加关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注重源头优化类的产业结构调整、
节能降耗、清洁能源替代等政策及技术措施的协同减排效益。一些地方与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开展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相关工作,在体制机制、重要政策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一定进展。
据了解,一些地方出台了关于协同控制的具体政策和规划。例如
浙江省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考核纳入到美丽浙江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考核中,将碳报告
核查机构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中;
四川省成都市将二氧化
碳排放控制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绿色发展评价和生态文明考核体系。
同时,有些地方积极开展常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企业示范。浙江省探索组织开展园区和企业层面的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工作并取得积极效果,初步形成一批节约资源能源、协同减污降碳、提升经济效益的典型案例,在企业中获得良好反响。
安徽省铜陵市试点工作优先选择化石能源替代源头治理措施,依托枞阳海螺
水泥生产线,实施水泥窑生物质替代燃料项目,年消耗生物质15万吨,项目实施后,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0万吨。
为落实《意见》提出“大力推进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作,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2021年6月,生态环境部研究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领域协同推进
碳减排工作方案》,分阶段提出2022年和2025年任务目标,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形成与碳达峰目标相适应的环评技术和制度体系。
据了解,为有序开展试点工作,先后印发了项目环评、政策环评、规划环评等领域的试点通知,组织9个省(区、市)开展了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选取重点产业园区开展规划环评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探索在“三线一单”中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工作。
重点行业建设项目试点于2021年7月率先启动,经过近半年的试点工作,各地区在重点行业碳排放节点识别、核算方法、碳排放评价体系构建、环评审批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如重庆市出台了在环评中规范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相关文件,制定规划及建设项目环评中碳排放评价指南,温州市将碳排放影响评价内容作为一个章节纳入环评中管理,各地试点为推进建设项目碳排放源头控制提供了实践案例和样本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