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配额苦乐不均,交易不畅
2021年是全国碳
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管控的是2162家发电企业,年排放总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排放量40%以上。中国的全国
碳市场是全球覆盖
碳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每年12月31日之前,控排企业需对前一年的碳排放完成履约。首个履约年份2021年比较特殊,控排企业需在2021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2019年和2020年两年的碳排放配额履约。2021年履约截止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54.22元/吨,较2021年7月16日的开盘价上涨13%。
能效越高、单位产品碳排放量越低的电厂,配额盈余越多;反之,一些能效偏低的电厂获得的配额不足,需要在碳市场购买配额。五大发电央企(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华能集团、国家
电力投资集团、华电集团和大唐集团)手握大量盈余配额,但出售意愿不强。
据金融市场数据商路孚特估算,算上用于可履约的3000余万吨
ccer,2021年度全国碳市场配额总盈余约3.6亿吨,其中约50%盈余掌握在中国的五大电力集团手中。
不过,有盈余并不代表配额供大于求。全国碳市场2021年7月16日启动当天的成交量达到410万吨,从第二个交易日开始成交量开始下降,部分交易日成交量不足百吨。11月底开始,量价齐升,12月成交量达到整体交易量的76%,成交价超过60元/吨的高位。在此期间,多日出现有价无市的状态,挂牌交易的配额在一开市即被抢购完,当天余下的时间则无配额挂牌,企业求购不得。
据《财经》记者了解,为使企业能如期完成履约,有地方政府出面游说有配额盈余的企业多拿一些配额出来交易。有的企业为找到可以购买的配额,不惜支付2%佣金给中间商。
路孚特首席中国电力与碳分析师蔺苑对《财经》记者表示,手握大量配额的电力集团惜售,主要是担心未来
政策对自身造成限制,担心卖出配额后需要时却无法买回来。这说明气候和环保政策有很大的引领作用,有利于碳市场发展。但也表明企业对政策连续性缺乏信心,因此持有大量盈余配额以应对未来的突发事件。
大型发电集团方面则认为,履约截止日期前有价无市是由于政策不完善导致的。某电力集团碳市场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获取全国碳市场宏观基本面信息较困难,不便于企业做决策,建议主管部门完善信息披露,在发履约通知的同时披露碳市场有关信息,公布履约企业名单。此外,主管部门留给企业的履约时间较短,企业的决策体系难以适应,希望能给企业留出更长的履约时间。
2021年各省配额发放时间不一,最早发放配额的是
海南、上海、
江西等地,从11月24日开始发放配额。大部分省份到12月才发放配额,离履约截止时间不足1个月。
各地配额发放与履约完成的情况,主要与当地纳入管控的企业规模和历史经验有关。控排企业数量较少、有区域试点碳市场经验的地区履约较顺利。例如,海南省纳入管控的企业数量最少——仅7家,该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履约。
山东省纳入管控的企业数量最多,共有330家;山东没有试点碳市场运营经验,且该省存在配额缺口的企业也远多于其他省份,因此履约较难。
对于未能履约的控排企业,全国碳市场目前适用的政策为2020年12月25日由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碳
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该文件规定,控排企业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的,由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没有整改,会相应扣发下年配额量。
三万元的罚款远并不足于威慑恶意不履约的企业。全球发展最成熟的欧盟碳市场对不履约企业的经济惩罚非常高,企业在履约截止日时每缺少一吨配额,罚款为100欧元,远高于其购买配额的成本。
此前中国的区域试点碳市场的整体履约率接近99%,与全国碳市场首年的履约率相当。个别区域试点碳市场对未履约的企业惩罚力度则更大,例如,
北京碳市场在开市第一年,未能履约的企业需按照碳市场均价的3至5倍接受处罚。